“解決能源供需矛盾,建設美麗中國,客觀上迫切需要轉變電網發展方式。”3月5日,全國人大代表、國家電網公司華中分部黨組書記毛日峰表示,只有加快建設特高壓電網,才能適應集約化發展大煤電、大水電和大型可再生能源基地的需要,從而保障我國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能源的需求。
毛日峰認為,我國一次能源資源分布與生產力布局很不均衡,大型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的距離一般都在1000千米~3000千米。近年來,能源開發加速向西部和北部轉移,能源基地與負荷中心的距離越來越遠,到2015年全國一次能源將有三分之二來自國家五大綜合能源基地,“十二五”時期新增電力供應的三分之二源于大型能源基地。“這些客觀情況,決定了我國能源發展必須走集約化開發、遠距離大規模輸送道路。”
毛日峰十分關注湖北經濟發展的后續“動力問題”。他認為,湖北省既不靠海,又遠離北方煤炭主產區,98%的發電用煤需要從外省購入。鐵路幾乎成為電煤運輸的唯一渠道,隨著地區經濟社會的發展,用電負荷持續增長,對電煤需求量不斷增大,電煤需求與電煤采購難、運輸壓力大的矛盾仍然存在。
“湖北省一次能源資源匱乏,煤炭儲量不足全國的1%;石油剩余可采儲量僅占全國的0.8%;天然氣地質儲量僅占全國的1.2%;水能資源基本開發完畢,且大型水電按國家統一計劃大量外送其他省份。”毛日峰說,湖北省能源消費遠大于能源生產,是能源凈調入地區,且能源產消差不斷擴大,能源對區外依存度越來越大,供需矛盾突出。
未來五年,湖北省將加快構建促進中部地區崛起的重要戰略支點,在實現經濟發展新跨越等奮斗目標的指引下,湖北經濟必將迎來新一輪的快速增長。預計2015年湖北省需接受外區電力最大為900萬千瓦,需要大量接受外省電力。
毛日峰認為,湖北電力生產和供應的特性,要求電網的發展既要滿足大量吸收區外電力資源,又能在豐水期向區外送出三峽等清潔水能資源。“電網電壓等級越高、網架結構越強、規模越大,輸送和配置資源的能力越強,技術經濟優勢越明顯。”
只有充分發揮湖北電網位于華中電網“中心”的地理、物理優勢,加快建設具有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輸電優勢的特高壓電網,在湖北境內形成“十”字形特高壓雙回路為主的高等級、大容量聯絡格局,才能滿足跨區資源優化配置的需要,保障地區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對能源的需求。
毛日峰建議,將發展特高壓電網納入國家電力規劃和電網專項規劃。同時,進一步加大對特高壓工程建設的支持力度,出臺土地使用等方面的優惠政策,在賠償、拆遷和民事協調等方面,完善相應政策和標準。國家盡快核準和啟動建設向湖北送電的特高壓工程。盡快核準蒙西—武漢±800千伏直流輸電工程,落實送端電源,更好滿足湖北社會經濟發展的需要。盡快核準蒙西—晉中—晉東南—南陽—荊門—長沙交流特高壓通道工程,充分發揮內蒙古等地煤炭資源豐富的優勢,將火電資源遠距離輸送到湖北電網負荷中心,減輕湖北電煤的采購、運輸壓力,拓寬能源輸入渠道,從根本上解決湖北用電需求問題。
毛日峰同時建議,在我國西南地區金沙江、雅礱江、瀾滄江及西藏水電等大水電電力電量分配方案中,應增加中遠期西南水電留湖北的份額,更好滿足地區經濟的長遠發展。
鏈接:
單業才:發展特高壓 支撐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全國人大代表單業才
“在黨的十八大精神引領下,江蘇省委、省政府提出了2017年江蘇城鄉居民人均收入、2018年全省GDP‘兩個倍增’計劃,開創蘇南現代化創新實踐、蘇中深化江海聯動、蘇北加快振興的經濟發展新局面。”全國人大代表、江蘇省電力公司總經理單業才表示,為支撐江蘇經濟社會發展,緩解煤電運緊張矛盾和節能減排壓力,必須加快特高壓電網建設。
單業才分析,江蘇是用能大省、資源小省,90%以上的一次能源由省外調入,環保、運輸壓力巨大。同時,電力供應緊張狀況突出。2012年,江蘇全社會最高用電負荷已達7231萬千瓦,預計2015年、2020年將分別達到1億千瓦和1.3億千瓦。考慮目前已核準和獲準開展前期工作的發電項目以及已經落地的區外受電計劃,江蘇2015年、2020年高峰時段將分別有1500萬千瓦、3800萬千瓦左右的電力缺口。
單業才指出,加快特高壓電網發展,實現輸煤輸電并舉,不僅能夠有效緩解煤電運緊張狀況,也對構建科學合理的現代能源綜合運輸體系、促進經濟發展方式轉變具有重要意義。
首先,減輕煤炭運輸壓力。按照2020年特高壓輸送區外來電達到3500萬千瓦規模測算,每年接受省外電力1750億千瓦時,折算為每年從空中輸送原煤7600萬噸,相當于4000~5000趟萬噸重載列車、350萬輛重載卡車的運煤量。
其次,降低污染物和溫室氣體排放。每年接受省外1750億千瓦時電力,相當于每年少排放120萬噸二氧化硫、80萬噸氮氧化物、16000萬噸二氧化碳,大大緩解江蘇十分突出的環境承載壓力。
再次,節約寶貴的土地資源。按照2020年特高壓輸送區外來電3500萬千瓦規模測算,相當于江蘇在省外建設了17座200萬千瓦規模的電廠。17座電廠占地需要560公頃,而全部特高壓工程占地總量少于110公頃,相當于為江蘇節約了450公頃的寶貴土地資源。
最后,提供更加可靠的電力供應保障。采用特高壓輸電方案,具有輸電容量大、安全程度高、靈活性強的優勢,便于構筑更廣闊的資源優化配置平臺,大幅提高電網抵御嚴重故障的能力。
單業才認為,從2006年首條特高壓示范工程開工建設至今,我國特高壓交直流輸電技術取得了全面突破,已經具備大規模建設特高壓電網的條件。一是發展特高壓已納入國家能源發展“十二五”規劃。二是特高壓跨區輸電工程建設在江蘇取得顯著成績。±800千伏錦屏至蘇南特高壓直流輸電工程已順利投運;在建的皖電東送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示范工程預計將在年內建成。三是相關特高壓工程前期工作進展順利。江蘇省政府成立前期工作領導小組,積極推進特高壓等重要電網項目前期工作。
單業才建議,在國家能源規劃的統領下,要充分考慮江蘇等經濟發達地區、用能大省能源電力供應緊張的實際,考慮我國西部、北部能源基地的能源開發與送出需要,加快特高壓電網發展,促進大范圍優化配置能源資源。(沈偉民)
孟慶強:特高壓入渝 打破重慶發展瓶頸
●全國人大代表孟慶強
在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和推進改革開放大局中,重慶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當前,依托三峽后續工作、統籌城鄉改革、兩江新區開發等重大決策,重慶經濟社會已邁入黃金發展期。但重慶能源稟賦先天不足,缺電已成為制約重慶發展的瓶頸。全國人大代表、重慶市電力公司總經理孟慶強呼吁,以特高壓入渝為契機,打破重慶發展瓶頸。
按照國務院《關于推進重慶市統籌城鄉改革和發展的若干意見》要求,重慶市將構建以電力為中心、煤炭為基礎、天然氣為補充,資源開發與區域合作并舉的能源保障體系。然而,重慶市自身資源稟賦不足,貧煤、少水,太陽能、風能和生物質能等可再生能源不占優勢,預計“十二五”末全市能源對外依存度接近50%。
孟慶強列舉了三大實情。一是重慶外購電力電量需求呈逐年增長趨勢。“十一五”期間,重慶電網外購電量共483億千瓦時,占統調用電量的24.4%。2012年,重慶外購電155.7億千瓦時,同比增長6.79%,最大外購電力達到348萬千瓦,占到全市負荷的24.17%。二是電力供應缺口依然存在。從長遠看,重慶經濟仍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態勢,由于新投裝機不足,2013年重慶電網電力供應“硬缺口”特征將再次凸顯。預計全年最大電力缺額超過270萬千瓦,一旦用電大幅上升或者出現連晴高溫天氣,確保可靠供電將面臨嚴峻考驗。三是跨區輸電難度不斷加大。由于輸送容量限制,重慶電網主要電力輸入通道川渝斷面長時間滿限額運行,成為跨省電力交換的瓶頸。同時,川渝地區負荷特性和電源特性類似,水電比例較大,每年枯水期四川水電無法向重慶送電,重慶自身電源又無法滿足要求,向其他地區購電難度日益增加。如何保障重慶電力供應,特別是枯水期的電力供應,成為重慶面臨的嚴峻挑戰。
孟慶強指出,重慶市內自身承載電源容量有限,迫切需要優化和健全外電輸入通道,與資源富足地區建立長期能源戰略合作機制,在加快自身電源建設同時,通過“輸煤輸電”并舉的能源戰略,確保重慶中長期能源供應安全,實現從根本上破解重慶豐、枯期的缺電困境。
孟慶強認為,重慶與四川毗鄰,是川電外送第一站。雅安—重慶1000千伏特高壓通道建設對增加川渝輸電通道輸送能力,彌補重慶電力缺口,提升電網安全可靠供電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新疆是我國能源資源富集區,是國家規劃的火電建設基地,煤炭資源預測儲量2.19萬億噸,其中哈密火電基地具有大量富余電力外送。通過建設哈密北—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線路,能夠充分發揮特高壓直流技術優勢,保障枯水期重慶用電需求,同時與雅安—重慶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共同形成交直流混合供電格局,確保重慶電網安全穩定運行。
為此,孟慶強建議,提速雅安—重慶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通道建設,盡快完成雅安—重慶1000千伏特高壓交流工程核準,確保2013年開工建設,2014年建成投運,在保障重慶電力供應同時,促進成渝經濟區的電力資源優化配置。盡早同意哈密北—重慶±800千伏特高壓直流工程開展前期工作,盡快開工建設,確保重慶中長期的電力供應。在滿足重慶電力需求同時,實現東、西水火電互濟,促進全國范圍能源資源的優化配置。(吳繼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