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著“朝陽產業、清潔能源”美譽的風電業內,近期流傳著這樣一個橋段:某風電制造商領導為催收貨款,在東北豪飲醉倒后躺了兩天才勉強恢復體力,最后客戶卻沒讓其拿走一分錢貨款。
南京汽輪電機長風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是風電行業中重要的配套商,近日,該公司領導接受媒體采訪時慨嘆:“風機廠的貨款太難收了,而且不是一般的難收,以后將更加注重財務風險管理。”
更有甚者,一位風電業內人士介紹:“現在是1億元的欠款,能催收2000萬回來就已不錯。”
令人震驚的是,上述幾個橋段所反映的問題,在日前舉行的2012北京國際風能大會企業家論壇上,基本得到了證實。來看論壇上的這組對話:
Steve Sawyer(全球風能理事會秘書長):在中國我們有一個非常獨特的問題,就是部件商或者整機廠家發貨后不能及時收到貨款,這導致他們的現金流出現問題,甚至在整個供應鏈上都出現了現金流比較困難的問題,大家怎么看這個問題?在中國怎么更好地解決這個問題?
張定金(中國復合材料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可以說,)現在是全產業鏈都碰到了資金流的問題,對我們部件商來講更難,你得先發貨,電網給了發電商,發電商給了主機商,主機商才給部件商。我們碰到的挑戰比別人大得多,不知道其他部件是什么樣,葉片上這件事情非常明顯。在中國風電業快速擴張的過程中,大家通過財務杠桿解決這個資金問題,有的是銀行的錢,有的是運營商的錢。行業形勢好轉,資金壓力就比較小,形勢不好壓力就比較大。風能這塊整體來講現在壓力是非常大的,這件事情我們所有部件商都會有這個感覺。
Steve Sawyer:但是我們怎么解決這個問題,您還沒有跟我們分享?
張定金:這肯定要靠大家自律了,你電廠還得把錢給到主機商,我也跟主機商做過交流,他說碰到服務上的要求,電廠運營商覺得你要把問題解決我才給你錢。所以就分兩筆錢,一筆是你現在發貨的錢,另一筆是質保金的錢,現在我們的保質金數額很大,因為現在碰到的問題是整個體系出了問題,就算我們沒有問題,但如果整個系統有問題的話,它還是不給你錢。這件事情我認為我們在風電產業中間是最弱的,是最沒有能力去抗爭的,因為產能過剩,所以你說你不給貨,你不給別人還給,你會很被動。而且因為這個欠款的問題,國外的很多企業不大敢進來,他們財務要求比我們嚴得多。現在這個問題其實已經相當突出,我們作為部件商只要抓住機會都在反映。
陳淳(中材科技風電葉片股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這是特別難解決的問題,我們現在面臨這樣一個困境,大家一直說寒冬,市場的增長在縮小,恐怕給人的感覺還不如資金鏈的困難給人的感受更深刻。我會消極一點,我覺得在一段時間內這個問題不會得到更好的解決,主要還是看為什么造成這種現象。就是說目前的這種狀態,這種形勢,是不是跟大的宏觀經濟環境有關系,我們說大池子里面沒有水,這個資金鏈不會很好的運轉起來。大的宏觀經濟不改善我想這個問題它就會存在。
王貴軒(博世力士樂公司副總裁):我的意見非常簡單,我們做生意都有一個合同,無論你是供應商還是客戶,你都有一個合同,合同干嘛用的?就是限定雙方義務的,我作為供應商要按照合同給我的客戶供貨,作為我的客戶你同樣有義務去付錢,我很難理解作為客戶它欠我們供應商的錢,這個我確實不能理解,大伙都要遵守合同,按合同辦事。我們是供應商,上面還有主機商,再上面還有風場,我把這個問題留給風場的老總,讓他們討論一下可能更好。
秦海巖(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秘書長):之前他們都談到一個問題,就是現在手里沒有錢,部件商說整機廠不給我錢,整機廠說開發商不給我錢,開發商為什么不給人家整機廠錢,融資上是不是有什么問題?
胡永生(中國大唐集團新能源股份有限公司總經理):我們沒有欠別人的錢,我們大家都是互相協調共同成長起來的。我們不發展了,你們一臺風機也賣不掉,在這個過程中是我們共同遇到了問題。現在風場欠各位錢,確實也有這種情況,但風場目前賣電只有一半錢回來,標準電價部分電網結算,其他補貼部分三年了都沒有解決,我們這么高的成本維持運營很困難了,我們的負債是在加重的過程。在這種情況下,別人欠我錢,我也欠你錢,大家都不發展我們的行業就完了。怎么辦?很多企業在研究,包括銀行和設備制造商都在探討下一步的合作方式,我們下一步還要繼續合作,只有發展才能解決問題,否則很多問題沒法解決,大家要充滿信心,我想明年可能這個問題就會有很大好轉,大家不要太擔心。
透過對話我們可以明顯感覺到,“差錢”似乎成了中國風電業需要迫切面對的問題,而不僅僅只是單純的產能過剩。問題在于,風電這個好端端的“朝陽產業、清潔能源”,為何發展到今天突然就“差錢”了呢?
“三角債”毒瘤
2012年11月15日,第五屆北京國際風能大會開幕式現場,當丹麥駐華大使裴德盛在致辭中滿含熱情地講道:“到2020年丹麥傳統電力消耗的50%,必須由可再生能源提供,到2050年丹麥將成為一個完全脫離化石能源的國家”時,站在我身邊的一位年輕男子不禁發出上述驚嘆,他的胸前掛著寫有參展商的牌子,左邊的衣領上是藍底白字的“金風科技”字樣,和眾人一道,因為丹麥人的“豪情壯志”,這位金風科技的年輕員工使勁地鼓著掌。
金風科技是中國風電領域的領頭羊企業之一,也是最為成功的企業之一。2000年,這家業務還完全集中在新疆當地的企業主營業務收入僅1054萬元;然而十年后,其營業收入便達到驚人的178.6億元,業務覆蓋全國各地的同時,開始積極走向國外市場。
金風科技可以說是中國風電產業的典型縮影:2000年,中國風電業總裝機容量34萬千瓦——一個小到如今可以忽略不計的數字。隨后經過一系列政策引導和支持,2007年這一數字達到585萬千瓦,2011年則一躍增加到破紀錄的6236萬千瓦。2012年,隨著宏觀經濟形勢下行,整個風電行業隨即放慢了腳步,然而中國的裝機容量預計依然會超過6千萬千瓦,總發電量則預計超過1千億千瓦時,由此來計算,風電已經成為中國在火電和水電之外的第三大電力來源。
簡單一看,相比較被“雙反”折磨得氣喘吁吁的中國光伏業,主要市場集中在國內、且裝機規模已經做到世界第一的中國風能似乎完全有理由可以沾沾自喜,然而現實卻是,所有涉及風電領域的相關方,如今非但高興不起來,有的竟然轉眼就到了生死邊緣。
“行業情況就好像是直接從盛夏過渡到嚴冬,甚至都沒給人留下任何反應時間。”一位風電軸承私營企業負責銷售的經理如此表示。
對于“風電寒冬”,簡單從在不同地區上市的三家中國風電巨頭明陽風電(NYSE:MY)、金風科技(002202.SZ)和華銳風電(601558.SH)的三季報就可以清晰的看出:2012年11月16日,明陽風電發布三季報,顯示截至2012年9月30日,公司營業收入同比下降58.6%至7.878億元人民幣,凈利潤下降94.4%至502.98萬元;華銳風電第三季度形勢亦不容樂觀,單季營收僅有5.48億元,虧損高達2.8億元,創造了單季營收和凈利潤新低;金風科技第三季度營收24.6億元,凈虧損3243.88萬元,為公司2008年以來的首次單季度虧損。
對于幾家龍頭企業利潤的大幅度下滑,多數人迅速將之歸咎于產能過剩,事實似乎也支持這種說法。公開數據顯示,當前中國風電整機行業產能估計在30~35GW之間,產能過剩率在50%以上。與此同時,風電價格則迅速從6500元/千瓦下降到現在的3500元/千瓦,產能過剩導致的買方市場使得風電整機企業,即便不賺錢甚至虧損也不得不繼續交易。
然而,由產能過剩而導致的利潤大幅度下滑,顯然并不是中國風電產業要面對的唯一難題,隨著金風科技、華銳風電和明陽風電等整機廠利潤的下滑,一個已經牢牢套住風電產業鏈上下游所有利益相關方的“三角債”危機,正緩緩浮出水面。具有諷刺意味的是,這個“三角債”并非剛剛出現,某種程度上甚至可以說,它扎根于中國風電業最初的成長基因中。
我們以華銳風電為例。這家近兩年在營業收入上已經超越金風科技的新行業老大,其之所以能夠快速實現后來居上,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輕資產經營”的商業模式。
如下表所示,2009年~2011年,華銳風電財務數據的一大特征即是“應付賬款大于應收賬款”,這使得其自身具備了較高的貨幣資金,從而在不用自己更多投入的情況下就可以輕易擴大產能。但很顯然,由于整機企業的應付賬款主要為其該付給部件商的貨款,所以這種財務手段使得為華銳風電提供諸如葉片、電機、齒輪箱、軸承等核心部件的部件商們承受了巨大的資金壓力。
華銳風電財務數據 (單位:億元)
2009 2010 2011
應付賬款 74.9 126.9 99.4
應收賬款 39.2 89.7 118.7
資產總額 170.2 286.3 347.9
營業收入 137.3 203.2 104.3
從現在的實際情況來看,類似華銳風電這樣采用“輕資產”模式迅速擴大產能規模的風電整機企業并不在少數,早在2007年金風科技就曾采用過此招,隨后即快速取得規模的擴張。到了近兩年,盡管金風科技沒有再過度使用此手段,但其財務特征依舊是“雙高”:高應付賬款、高應收賬款。如下表所示,金風科技的應收賬款持續增高,與此同時應付賬款亦保持在高位。
金風科技財務數據 (單位:億元)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年3季
應付賬款 14.4 20.0 46.5 53.0 61.8
應收賬款 25.8 46.8 70.7 102.0 111.8
資產總額 110.7 148.8 280.6 319.5 321.2
營業收入 64.6 107.4 178.6 128.4 24.6
查閱明陽風電等風電整機企業的財務報表,均可以看到上述這種“雙高”的財務現象。由于整機企業分別在上游和下游連接起了部件商和開發商,對于華銳、金風等而言,其居高不下的應付賬款顯示了它欠部件商很多錢,而其居高不下的應收賬款顯示了風電開發商欠它很多錢。事實上,如果順著風電產業鏈往下走,我們就會發現:原來風電開發商們也希望用有限的資金迅速做起更大的規模。
很顯然,上述這種產業增長模式幾乎在其一開始就為“三角債”的出現埋下了禍根——2012年,隨著中國風電項目審批放緩、銀行資金的收緊以及“棄風”等問題影響,整體產能已經嚴重過剩的中國風電業,最終進入了“寒冬”。而在寒冬的背后,風電產業鏈上的各方成了被“貨款”栓在一條繩子上的螞蚱,如果這個繩結不能盡快解開,結局可能就是大家一起餓肚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