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電力頻道9月6日電 6日,在廣東省廣州市參加發展中國家可持續能源工程國際會議的中國可再生能源學會風能專業委員會副理事長施鵬飛在受訪時表示,我國風電機組低價惡性競爭情況仍未得到遏制,而風電裝機過剩不值得大驚小怪。
低價惡性競爭由制造商和業主共同導致
施鵬飛表示,和幾年前相比,現在風機行業產能過剩、競爭激烈。在此背景下出現的好的現象是企業更加注重產品質量,壞的現象則是低價惡性競爭仍未消除,進而影響風電機組質量的提高。
但是,對于出現低價惡性競爭現象的原因,施鵬飛強調不能簡單判定。因為根據調查,他們發現這不僅僅是制造商的原因,還是風電設備采購商(即風電業主)的原因,這是他們“萬萬沒有想到的”。
根據風能專業委員會的調查,受多種因素影響,風電場業主的采購策略往往是低價中標,而不考慮整個風機生命周期內的最低成本;不考慮生命周期內的最低成本,同樣不是想不到,而是機制的問題。
風電裝機過剩不值得大驚小怪
風電裝機過剩是我國風電產業發展過程中被熱議的另一個問題。根據風能專業委員會的統計,2012年,由于風電規劃與電網規劃不協調、風電與電網建設速度不同步,超過200億千瓦時風電沒有能夠并網利用。與此同時,風電投資商依然熱情高漲,2012年裝機容量逼近1300萬千瓦,占當年全世界新增裝機的29%。
施鵬飛表示,對于風電裝機過剩問題,他也曾有疑惑:既然安裝了也發不了電,隔一段時間還得找臺發電機讓它轉一轉,否則就會廢掉,何苦現在還這么拼命地安裝?
后來,他詢問了多個投資商后才明白其中緣由。他解釋說,投資者會分析市場上的投資方向。經過分析,發現投資風電仍然是最有利可圖的。風電場建起來后,可能1年、2年甚至3年后才能接入電網,但只要在這段時間內并網發電了,投資者的投資回報就依然是有保障的,區別僅僅是晚收回來幾年而已。
施鵬飛最后表示,風電裝機過剩或許還會帶來一些積極效果,譬如推動國家更快地核準電網建設規劃,加快研究風電、電網統籌規劃等問題。(劉文碩 宋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