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新奧集團董事局主席王玉鎖看來,美國趨勢學家里夫金在《第三次工業革命》中所描繪的這一宏偉藍圖,或許可以通過建立與發展可再生能源相對應的優勢互補的現代能源體系實現。在論壇上,他提出在“現代能源體系”下,能源結構以可再生能源為主,化石能源為輔;供應模式以分布式能源為主,集中式為輔;用能方式是以需求為導向,供需互動,有序配置。
新奧集團創建于1989年,在1993年率先進入了城市燃氣行業;10年后,王玉鎖及其團隊通過對中國未來能源格局的判斷與思考,進軍清潔能源行業,隨后相繼涉足了煤炭的清潔利用、太陽能以及包括生物質能在內的可再生能源領域。如今,新奧正將自身多項技術創新串聯,開始為客戶提供清潔能源整體解決方案。
能源是經濟發展的血液,為將自然的饋贈轉化為商品和服務這一過程提供養料。眾所周知,以化石能源為主的傳統能源體系創造了人類社會的工業文明,但也不可避免地帶來了一些問題,以中國為例,多煤貧油少氣的資源稟賦決定了煤炭占到我國60%以上的能源份額,帶來了大量的污染。而且能源的生產端基本都在西部,消費端卻集中在東部,這就帶來了能源大量輸配的問題。
此外,峰谷差日益加大,據不完全統計,2012年中國總裝機容量是11.2億千瓦,但是其中有1.48億為調峰而用,“這就使我們的裝備基本上有15%是不產生直接效益的,這一問題隨著我國用能結構的變化會越來越突出。當然,中國還有一個最大的問題就是進口能源的依賴度越來越大,現在石油大概有58%-60%是靠進口的。”王玉鎖稱。
與此同時,由于建立在傳統能源體系中使用,可再生能源的發展也同樣阻礙重重,尤其在上網方面。據介紹,風能和太陽能等可再生能源發電設備接入電網系統,進一步加劇調峰難度,惡化系統安全,增加系統成本。在此之下,棄風棄光嚴重,設備利用效率低下,可再生能源產業難以規模發展。
事實上,這些問題已得到國家層面的廣泛關注。《能源“十二五”規劃》中提出,要創新中國的能源生產和能源利用方式,并且構建現代能源體系。十八大也首次提出,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
浸淫能源行業20余年,王玉鎖以及新奧集團認為,如同生物進化論一樣,能源的進化也是一個創新性發展、漸進式改變的過程,可再生能源直接替代化石能源必然有一個此消彼長的過程。在這樣一個背景下,建立現代能源體系的第一個理念應該是優勢互補。
可再生能源可分為可控可再生(水、生物質等)和不可控可再生(風、光)等,兩者共同的特性是取之不竭、用之不盡,且分布廣泛、近零排放,但不可控可再生能源存儲困難、不可調控,而這恰恰是氣體能源、煤、油可以彌補的,這些化石能源分布集中,輸送、調節靈活。
“它們的優勢是可以互補的,加在一起就可以解決上述的一些問題。”王玉鎖認為,在現代能源體系下,可再生能源是主導,可以優先利用,化石能源則是循環清潔生產的補充選用,優勢互補形成因地制宜的多元能源結構。此外,還應秉承循環低碳和平衡發展的理念,分布式與集中式相平衡,供應與需求相平衡,形成分布式為主,集中式為輔,相互協同的可靠供應模式,供需互動,有序配置、節約高效的平衡用能方式。
基于這一認識,新奧自主創新發展了泛能網,即將信息網、能源網和物聯網高度融合的能源互聯網,與里夫金所設想的“第三次工業革命”路徑悄然暗合。泛能網通過地下氣化采煤技術、氣電聯產技術和微藻生物吸碳技術等生成清潔煤電、生物柴油和煤制燃氣,同時與可再生能源風電和太陽能匯集于儲能單元,并通過智能控制平臺向用戶提供潔凈能源。運用了泛能網技術的廊坊未來生態城建成后,可再生能源的使用比率將達70%,碳排放量減少70%。未來,泛能網可能將更多外部能源嫁接進來,并進行智能高效的配置,與其他能源企業聯手推動“現代能源體系”的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