棄風限電的問題在吉林十分突出。2012年,白城市風電場棄風率在30%以上。圖為華能洮北風電場。
吉林國能公主嶺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的工人在裝卸生物質燃料。
國能公主嶺生物發電有限公司憑借在生物質能源發電領域的開創性工作,被評為“中國能源綠色企業50佳”。
農業大省吉林生態環境良好,擁有豐富的生物質、風能資源。在吉林“貧煤少油缺氣”、一次能源主要依賴輸入的背景下,開發生物質資源、風能資源這些可再生能源,對于優化能源結構、增加能源供給、改善大氣環境質量、促進節能減排具有重要意義。
近日,記者跟隨中華環保世紀行采訪組來到了吉林,考察這里的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情況,探尋其成功經驗和存在的問題,為全國人大進一步貫徹落實《可再生能源法》提供參考。
生物質能源顯身手
在國能公主嶺生物發電有限公司,燃料場里堆得像小山高的不是煤炭,而是玉米秸稈、玉米芯、稻殼、稻草和農村廢棄物。這些過去散落在田間地頭、燒了怕污染環境的農業“下腳料”,如今卻成為可以用來發電的生物質燃料。所謂生物質,就是植物通過光合作用生成的有機物,主要包括農林廢棄物、動物糞便、能源作物和生活垃圾等。
吉林省公主嶺市委副書記、市長楊洪波介紹,公主嶺項目是國能生物發電集團有限公司旗下第26個投產的生物質發電項目,每年可消耗燃料約30萬噸,替代10萬噸標準煤,減排二氧化碳約15萬噸。
由于生物質能源來源分散,需要經過收集、加工、運輸等環節,當地出現了一支專門到農村地頭從事收購的“經紀人”隊伍,這也解決了1200多人的就業,并為當地農民增加收入8000萬元以上。利用生物質發電,既保護了環境、節約了能源,又繁榮了農村經濟,可謂一舉多得。
吉林雖然一次能源短缺,卻擁有豐富的生物質資源。2012年,吉林可收集秸稈資源量約為3600萬噸,能源化利用總量每年約為1200萬噸,相當于600萬噸標煤。如何打開大自然賜予的資源寶庫,使之成為可持續發展的清潔能源,成為當地政府和企業研究的重要課題。
在長春市吉隆坡大酒店,這里的生物質顆粒鍋爐已經提供了5個供暖期的優質供熱服務,減排1萬余噸二氧化碳的同時,每月還能節約供熱支出約30余萬元,全年節約供熱費用近50%。全國工商聯新能源商會副會長、長春宏日新能源有限公司董事長洪浩告訴記者,這種生物質顆粒來自木材加工的剩余物,能夠將體積縮小到八分之一至十分之一,更加便于運輸。現在該公司已成功建立起以林業生物質資源為主的原料加工、配送、供熱運營的能源合同化管理完整產業鏈,并將業務拓展到了北京、山東等地。
“實際上,在國外,生物質能源在可再生能源中占60%,而其他太陽能、風能、地熱等可再生資源加在一起才占40%不到。瑞典生物質能源的使用已經超過了化石能源,占到了能源結構比重的70%。”洪浩介紹,生物質能源因其可再生、低碳、綠色環保等特點,在世界范圍內快速發展,已經成為繼煤炭、石油、天然氣三大傳統化石能源后的第四大能源庫。
發電企業為何喊虧
地處吉林省西北部、鄰近內蒙古的白城市,是東北地區風能資源最具開發潛力的地區。據專家測算,白城市可開發風電面積6865平方公里,可開發裝機容量2280萬千瓦,年可發電460億千瓦時,有人把這里叫做“陸上風電三峽”。
然而,對于華能、大唐等風力發電企業而言,“吃螃蟹”的滋味并非當初想象的那么美妙。從2010年開始,隨著熱電聯產機組的增加和風電裝機的增加,棄風問題開始出現。2012年,白城市風電利用小時數僅為1407小時,與設計的年發電2100小時相比,白城市風電場全年棄風率在30%以上;特別是冬季供熱期,受熱電聯產機組“保熱調峰”的影響,風電場棄風率在50%以上,嚴重影響了白城風電產業的發展。
大唐向陽風電有限公司書記張學政坦言,電廠虧損,他們不要政府的政策和補貼,而是希望電網能夠全額收購他們發的電。風電雖然清潔無污染,但也有不穩定的弱點,通常需要“風火匹配”,即風電不能超過電網容量的20%,以避免對電網造成沖擊。
吉林省能源局副局長鄭建林說,棄風限電歸根到底是因為吉林電力消納能力不足、外送通道不暢等。2013年,吉林全省發電裝機容量2200萬千瓦,而全省用電負荷只有550萬千瓦到700萬千瓦。不僅吉林用不了,甚至鄰近省份遼寧、黑龍江、內蒙古的電力也富余。所以,盡管按照《中華人民共和國可再生能源法》第十四條要求,電網企業應當全額收購可再生能源并網發電項目的上網電量,但這一規定很難真正落實。
這種尷尬局面其實并非吉林獨有。全國很多可再生能源豐富的地方,大多在經濟不發達地區,當地無法消納的電力只有送出去,資源才能變成財富。此外,風電裝機容量的快速發展,遠遠地超過了實際需求和電力外送通道的建設,也暴露了企業之間惡性競爭、一味爭著上項目的問題,造成了投資浪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