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沒總理打電話,恐怕還懸”
商務部國際貿易經濟合作研究院研究員白明向表示,此前在中歐商貿往來中,單個產品的具體談判上升到總理級別極為罕見。
早在今年五月李克強到訪瑞士期間,就在《新蘇黎世報》發表署名文章,強調“一個堅持、兩個堅決”的原則:即堅持通過談判解決問題,堅決反對貿易保護主義,堅決維護我國企業的利益。而這三條原則在日后的談判中都得到了很好的落實。
隨后李克強在訪德表示,這些貿易保護主義的做法向國際社會發出了錯誤信號,損人不利己,中方對此堅決反對。我們主張通過對話磋商妥善解決貿易摩擦,堅定維護世界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
6月3日晚,李克強在應約同歐委會主席巴羅佐通話時說,此案如果處理不好,不僅會影響中歐企業的利益,還可能引發貿易戰。貿易戰沒有贏家,希望中歐雙方從大局出發,通過談判磋商解決貿易爭端。“如果歐方執意采取制裁性措施,中方必然要進行反制”。
清華大學經濟外交研究中心主任何茂春在接受采訪時表示,總理的電話“有很大效果,如果沒有李克強總理打電話,這事兒恐怕還懸”。
為何光伏產業需要總理“出馬”?
為什么在眾多單個商品的商務談判中,唯有光伏產業需要“總理級別”坐上談判桌?
公開資料顯示,中歐貿易磨擦曾經一度非常嚴峻。2011年中國出口海外的光伏產品價值358億美元,其中歐盟占據60%,涉及出口額超過200億美元。歐洲對我國光伏的雙反案件,被認為是中歐迄今為止最大的貿易摩擦、全球涉案金額最大的貿易爭端,影響到中國上千家企業生存和40多萬人就業,也影響歐盟25萬人的就業。
白明認為,光就一個出口產品來說,由于兩國市場經濟程度與現狀,產生類似的矛盾往往無法通過幾次談判就得以解決。但總理的介入將這一具體事件提升到了雙邊關系的高度。“就光伏事件本身,人家如果對你進行雙反,你再怎么解釋可能力度也很小。但如果放在整個中歐雙邊關系發展的大平臺上,中歐雙方都要看大局,在大局里看光伏問題可能就好解決了。”
而每年的中美戰略與經濟對話同樣可以看到國家級領導人對于貿易問題的介入。人民幣匯率問題、中美貿易逆差問題以及碳關稅問題等在歷次對話中都會被談到,“中美兩國的例子比較多,在中歐貿易關系上,國家級領導人的介入可能還很少見,尤其是對于光伏這樣具體的一個問題,”白明表示。
歐盟繼續對華光伏產品展開調查
實際上,光伏產業摩擦出現的背景可歸咎于近年來中國的產業轉型現狀。早在2012年9月6日和11月8日,歐委會就先后對從中國進口的光伏板、光伏電池以及其他光伏組件正式發起反傾銷和反補貼調查。
“中國成為貿易大國,貿易爭端概率自然會加大。”白明向南都解釋。另外,歐洲急于從歐債危機中復蘇,美國又進行再工業化,很大程度上跟中國的產業就會撞車。
白明認為,一方面由于歐盟面臨經濟危機,此前發達國家準備淘汰的、沒有競爭力的產業,現在又“撿起來繼續做”,出現產業回流,從而與中國一些產業產生重合。另一方面中國處在貿易轉型升級期,產業由勞動密集型向高附加值高技術型升級,與歐美國家產業重合點越來越多,重合點就是矛盾爆發點。
雖然中歐暫時達成“價格承諾”協議,不會采取臨時征稅措施,但歐盟委員會7日也表示,對產自中國的太陽能電池及相關部件產品反補貼調查仍將繼續。最終調查結果將于今年年底公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