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大因素驅動
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快速增長
第一個驅動力是機器代替人工。原因主要來自于兩個方面:其一是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80、90后已經成為目前勞動力市場的主力,相比60、70后,他們訴求較多,其中的顯著變化之一是越來越少的人愿意從事工資低、單調重復繁重、環境差的工作,導致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每到歲末年初這種“民工荒”現象在沿海地區表現尤為明顯,用人單位越來越傾向于用機器人替代人工,從事這類工作。
其二是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經濟性不斷提升。一方面,勞動力工資全面上漲。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鎮就業人員年平均工資基本保持兩位數增速,到2010年已經超過5000美元,而且由于低端勞動力供給不足,近年來農民工工資漲幅比城鎮職工還要快。另一方面,機器人本體價格不斷下降。機器人價格下降不僅是國際趨勢,而且還因為主要國際巨頭紛紛在中國設組裝線,降低本體成本和價格。繼ABB之后,安川和庫卡也開始在中國建設組裝線,并于2013年投產,兩家在中國最終年產量將合計達11000臺,相當于2011年我國工業機器人需求的近一半。川崎于2012年12月24日也發布消息要在中國建組裝線。
上述兩項因素,導致工業機器人替代人工的經濟性不斷提升,工業機器人投資回收期越來越短,有的甚至兩年就可以回本。
第二個驅動力是產業升級。日韓等國經濟轉型過程中,經濟增速都出現大幅下降,日本GDP從1956-1973年年均復合增速9.22%下降到1974-1991年年均復合增速3.95%,產業結構也出現三個變化:一是傳統重化工制造業在經濟總量中的占比逐漸萎縮,產業內重組與整合明顯加強;二是高附加值、技術密集型的新興產業規模迅速擴大,機械化、自動化及智能化設備的大規模普及導致企業生產效率和競爭力大幅提升;三是服務業占比上升與消費升級并存。
反觀我國,目前經濟發展與日本70年代初類似,勞動力成本上升、能源緊張、資源匱乏、環境污染嚴重,適時調整經濟結構,大力發展知識和技術密集型產業、促進升級是我國經濟能否順利跨過中等收入陷阱的關鍵,而經濟結構轉型和產業升級需要大量的自動化成套設備相配套。
工程師紅利將延續20年
與其他行業一樣,我國機器人企業在與國外競爭時,拼的是價格和服務,但是我們認為這些只是表象。在核心零部件(減速機、伺服電機、控制器)受制于人、進口零部件價格不低于國外對手、進口零部件占本體生產的機器人本體原材料成本高達85%的情況下,追本溯源,之所以能有價格和服務方面的優勢,源于充裕的工程師供給以及較低的工程師價格,即工程師紅利。
憑借工程師紅利,在機器人系統集成領域,可以在應用軟件修改和售前售后服務方面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在本體生產領域,可以在底層軟件修改、對底層軟件進行定制化服務以適應最終客戶和集成商要求方面具有明顯的成本優勢。
從我國在校生人數以及接受高等教育比例不斷提高的情況來看,工程師后續供給仍會比較充裕。
國內機器人行業工程師目前平均年薪近8萬元,歐洲和日本機器人行業工程師平均年薪40萬元左右,根據歐洲、日本和我國工程師工資過去增長情況,假設歐日工程師工資年均增長1.5%,我國工程師工資年均增長10%,那么我國工程師紅利可以維持21年。悲觀假設我國工程師工資年均增長15%,那么我國工程師紅利也可以維持14年。
市場空間超千億
本土企業有數十倍成長性
2000年以來,隨著我國汽車行業新線不斷投產,電子行業固定資產投資增速持續處于高位,工業機器人在我國應用數量得以迅速提升,2011年我國新安裝工業機器人22,577臺,同比增長高達50.7%,增速位列全球第一,需求量位列全球第三。截至2011年末,我國工業機器人存量規模已經從1999年的500臺上升至74,317臺,占全球保有量的6%,排在日本、美國、德國、韓國之后,位于第5位。
相比發達國家,我國制造業機器人密度(即每萬個工人對應的工業機器人安裝數量)還非常低,只有21,不僅不能與發達國家相比,還低于全球55的平均水平,未來有大幅提升空間。2011年末,我國制造業有4088萬職工人數,假設我國制造業工業機器人密度與全球55的平均水平相當,則需要工業機器人22.5萬臺,目前我國已有7.4萬機器人存量,那么將新增工業機器人15.1萬臺。
現在全球工業機器人均價30多萬元,我們判斷國內工業機器人價格呈下行趨勢,假設未來均價25萬元,那么我國制造業對應的工業機器人本體市場規模接近380億元,算上系統的話,對應的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達到1140億元(按照系統規模是本體3倍測算)。
目前在我國,沈陽新松機器人、安徽埃夫特、廣州數控是國內機器人生產企業的第一梯隊,其中沈陽新松有中科院沈陽自動化所的背景,研發能力在國內處于領先地位;安徽埃夫特背靠奇瑞汽車,有客戶資源優勢;廣州數控有自身的數控系統和伺服電機優勢。但總體來說,本土機器人企業競爭力還較弱,國內80%市場被ABB、發那科、安川、庫卡這樣的跨國品牌占據。
國外機器人公司無論是本體還是系統集成,規模都可以做到100億元左右,也就是說,本體和系統集成規模合計可做到200億元。而我國龍頭企業新松機器人2012年的規模也才只有10億元,未來成長性數十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