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9日,記者從敦煌市發改委了解到,到“十二五”末,敦煌市光伏發電裝機容量將達100萬千瓦。實際上,甘肅省對包括光伏在內的新能源發展總體持謹慎樂觀的態度。相關人士透露,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新能源發展目前仍受消納等問題掣肘。
盈利
國內光伏發電的先行者
被稱為我國首個光伏并網發電項目的敦煌10兆瓦光伏并網發電項目,在2009年3月進行的特許權招標中,引來了華能、大唐、中廣核、國投電力等58家電力巨頭和光伏組件加工企業的競爭,最后中廣核聯合體以1.0928元/千瓦時的價格競標成功。國家能源局同時還同意國投華靖電力控股股份有限公司再跟標一個10兆瓦項目。
這兩個項目成為我國啟動國內光伏發電市場的標志性工程。記者了解到,兩項目示范效果良好,實際年發電量均高出了設計發電量。“上網電價1.09元/千瓦時,發電成本近0.9元/千瓦時,國內第一個光伏發電特許權招標項目在敦煌實現了盈利。”中廣核太陽能公司總工程師丁致和對記者說。
困局
資源優勢如何實現轉化
“敦煌地區太陽輻射強,光照時間長,是國內太陽能資源豐富的一類地區,且荒漠戈壁大,可利用面積多。敦煌適宜建設大型并網光伏電站的荒漠戈壁面積約3500平方千米,潛在的裝機容量達1.2億千瓦,具備建設千萬千瓦級太陽能電站的土地資源條件,是建設大型光伏發電場的理想區域。”寇冀芳已和光伏發電打了多年交道。作為敦煌市發改委主任,近年來,他的一項主要工作就是爭取更多的光伏發電項目落戶敦煌。他向記者表示:“盡管目前敦煌地區的新能源接入比例還很低,但是按照規劃來看,未來1.5吉瓦的光伏裝機上馬,無疑將面臨電網承受問題。”
2011年7月,國內首個新能源城市發展規劃——《敦煌市新能源城市規劃》獲批,其提出可再生能源在敦煌本地的消納目標——到2015年,可再生能源在敦煌的消納規模要達到當地能源消費總量的27%,2020年達到28%。這意味著未來敦煌可再生能源電力不僅能滿足本地的電力消費,還可實現向外年輸出60億千瓦時的綠色電力。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伴隨地方政府大力發展新能源,電網接入問題已成為幾乎所有新能源項目投資時的頭等大事。國投、中廣核負責人向記者表示:“當地消納能力有限,遠方經濟大市我們又送不去。”據了解,甘肅省電力公司正在加快750千伏新疆—西北主網聯網第二通道、蘭天寶等重點工程建設,不斷擴大外送規模,爭取實現資源優勢向經濟優勢的轉化。
破題
特高壓被寄予厚望
當前,甘肅省重點發展光伏等新能源產業的地區大都是農業城市,比如敦煌、武威,而這些地區無法消納更多的電力。因此,敦煌市此前就提出,未來敦煌光伏產業的發展將采取區域消化、遠距離輸送的模式。據悉,國家電網已規劃了甘肅酒泉至湖南株洲±800千伏直流聯網輸電工程。
今年全國兩會期間,甘肅省有關領導在接受媒體采訪時表示:“要從根本上解決清潔能源的發展問題,必須大力推進遠距離、大容量、低損耗的特高壓電網建設,徹底破除市場規模小、跨區輸電能力不足的制約,推動清潔能源在更大范圍內的統一平衡和消納。甘肅電網作為西北電網中心樞紐和能源通道,‘十二五’期間,甘肅750千伏網架將向西向東進一步延伸,并將進一步優化330千伏電網網架,覆蓋全省由西向東的主要經濟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