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網訊 從整體水平上看,中國制造與德國相比仍然存在著很大的差距,而這不是單靠閉門造車就能追趕上的。我們來看看,中德差異在哪?
在中國,企業普遍在模仿,缺乏原創設計、創新技術開發等,同時把盈利放在首位。當然,也有少數注重技術開發、創新設計和執行精細標準的企業,但卻是極個別的。
而對比德國,雖然我們了解德國對外是在做“德國制造品質”的國家營銷,但深挖其背后,我們卻發現這是德國的一個整體的、龐大的、牢固的基礎,也源于德國民族的嚴謹作風,包括德國社會法律對知識產權的強大維護與支持、對原創設計的促進與推廣以及苛刻的質量監控標準。
實際上,中國不是不能做出“德國制造”的質量,而是國內市場環境缺乏對知識產權強有力保護的法律和制度、缺乏原創設計的維護和尊重、忽視質量標準的執行等客觀因素,導致中國企業畏懼去突破,最終使得中國企業整體無法達到“德國制造”的品質。
中國企業購買德國品牌,是用“德國制造”去為自己營銷,最根本的原因是德國的品牌、質量、技術、服務等經過了100多年的信譽積累,得到世界高度認可。而中國改革開放才幾十年,中國制造在追趕德國制造之余,國人需放寬心態、虛心學習、自我鞭策、尋求進步。
中國制造要超越德國制造并不是靠某個企業和企業家就能勝任的,而是需要整個國家一起努力才能實現。作為中國企業,需要虛心向德國甚至國外先進企業學習,堅持原創,提升和創新技術研發,嚴格執行質量標準。
作為政府,應該更加嚴格地執行對知識產權保護的法律法規,加大懲罰侵權仿冒力度,促進中國企業自主知識產權的發展,營造一個促進企業、院校和科研機構發展的健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