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去年下半年以來一直游離于中國光伏產業之外的分布式光伏發電在經歷“井噴式”發展后,首次被國務院和國家能源局及相關部委納入細節規劃范疇。
日前,國家能源局發布了《國家能源局關于印發2014年能源工作指導意見的通知》,指導意見圍繞確保國家能源戰略安全、轉變能源消費方式、優化能源布局結構、創新能源體制機制等四項基本任務。重點抓好北京海淀區等18個分布式光伏發電應用示范區建設,在大型公用建筑、工商企業、觀光農業、居民住宅等領域拓展分布式光伏發電。協調地方政府、電網企業和金融機構做好項目建設、并網接入和金融支持等配套服務。探索形成符合實際的分布式光伏商業模式,逐步降低發電成本,力爭2020年光伏發電實現用戶側平價上網。
與此同時,國家能源局下達了2014年光伏發電年度新增建設規模的通知。相較于去年11月發布的《征求2013、2014年光伏發電建設規模意見》,此次全國裝機量總規模由12GW增加到14.05GW,其中地面電站由4000MW上升到6050MW,分布式8000MW保持不變。
“目前部分省份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企業介入的激情與實際行動形成了強烈反差,18個示范區中,甚至有相當部分都沒有動工。國家能源即將對18家分布式光伏產業園區進行的‘摸底’,適時進行合理調整是必要的。作為分布式光伏發電的投資商和系統運維商,大貓新能源的疑慮更多來自怎樣才能給那些盲目進軍分布式光伏領域的項目開發商一個完美的‘定制’方案。”日前,大貓新能源科技(北京)有限公司董事長李毅接受北極星太陽能光伏網記者獨家專訪時表示。
光伏電站區域分化明顯
北極星:從過去的一年來看,國內光伏產業的規劃性文件無不緊盯分布式,由此2014年中國光伏裝機的總體目標,分布式總量超過地面電站,加上各省、各市甚至各工業園區層層補貼的推動以及地方優惠政策的誘惑,以至于發展勢頭迅猛。你如何看待國內分布式2014年的8GW裝機目標?
李毅:首先值得肯定的是國家及國家能源局在光伏產業發展規劃上的積極性。分布式光伏產業的規劃細則的不斷出臺是中國新能源產業發展的一大進步,同時也是相對科學的產業布局的調整。但應運而生就是企業如何針對這一新生事物,找到符合產業發展初期的商業模式。
在長三角江蘇、上海、浙江等一線城市,多數優質屋頂項目和地面項目顯得供不應求;但在多數城市,例如青海、新疆、西藏、甘肅等由于前期電站建設過量、需求有限。同時因各省市以及園區補貼的差異和用電電價的差異,更多項目開發商更理想參與的項目大多囤積于長三角、珠三角以及山東地區。這就導致項目的過渡集中以及競爭態勢的過渡集中,其未來潛在的隱患勢必加深。
部分城市分布式光伏資源過渡爭搶實際上源于政府與開發商的不謀而合。很多地方政府都熱衷于園區開發,借此以推進基礎設施建設以及城市整體的發展,以保證地方財政收入和地方生產總值的增長,這種情形在部分城市尤為突出。所以,針對分布式光伏,政府如何理性出臺一些切實可行的實施細則尤為重要;同時作為企業,分布式光伏發電畢竟是一個新生的產物,如何從新定位,如何有效介入也非常重要。作為分布式光伏的先進入者,大貓新能源定位為“電站項目投資商”和“電站運營維護商”。針對我們自己的項目,我們也在嘗試性地探索屬于我們企業自身的“定制化商業模式”,以期實現光伏電站項目趨向完全商業化的進程。
電站開發商的同質化不是大問題
北極星:目前,在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推進的同時,很多政府主管單位和業內企業家擔心,項目的主體不一樣,項目的用電模式也不一樣,而絕大多數企業介入的方式幾乎完全雷同;與地面電站一樣,很多企業更多是從企業產品時常角度去參與電站項目的開發,而對于用電環節的復雜性相對陌生,您如何看待這種現場?
李毅:站在實操的角度看分布式光伏電站項目企業介入方式的同質化,目前我并不認為是一個很嚴重的問題。現在行業內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介入方式同質化的問題的解讀有些片面,多數說的是企業主體及時常模式的雷同,還有項目主體的功能相似。事實上,光伏電站(包括地面大型電站、分布式電站)有其自身的商業發展規律,任何商業電站都不能違背“投資成本”和“投資回報”的基本原則。因此,分布式光伏發點項目所展現出來的問題應區別來看。
一般而言,分布式光伏發電站項目投資需滿足三個基本條件:屋頂或者承載主體存在的年限、用電側存在的年限及承諾購電的年限、電站的投資回收周期。在此基礎上,無論是組件生產企業的參與,還是逆變器生產企業的參與,或是像大貓新能源這樣的單純的電站投資方參與,在圍電站投資的主體及用電側需求做定位時,可能會出現定位上的同質化。但就商業本身的“投資成本”和“投資回報”而言,其實也沒什么壞處。所謂的差異化應更多地體現在商業模式、商業結構的合理性及規模比例上。
為什么現在國內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介入的更多的是一些生產型企業?首先國內光伏組件企業并沒有完全擺脫產能過剩的陰影,去產能依然是這些企業的重要目標;同時依然回歸于這些企業的“投資”成本的優勢。這些企業能在產品采購上有效控制成本;還有,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