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力系統裝備》:我國電工行業發展現狀如何?
王琨:目前,我國電工行業已成長成能滿足國內需求,提供電力與電氣裝備及器材的基礎性支柱工業。在發電方面,我國發電裝機總容量已位居世界第二。2009年全國發電裝機總容量達8.7億kW,其中煤電占76%,水電占21%,其他約占3%。我國電網規模則居世界首位,技術水平已處于世界前列。2009年,35?kV以上的輸電線路全長約110萬km,運行變壓器總容量達約18億kVA,最高電壓已達交流1000?kV、直流±800?kV。
隨著設計、制造技術上的重大突破和質量的提高,我國發電、輸變電設備等部分主要產品已經實現了升級換代,并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在發電設備中,60萬kW超臨界、100萬kW超超臨界火電機組和70萬kW水電機組等已經作為成熟產品,形成了批量生產能力,產品的技術、質量也已達到國際先進水平。2009年,我國生產了超臨界和超超臨界火電機組48臺、3435萬kW,其中包括100萬kW超超臨界機組12臺,三大發電設備制造集團生產產品占全國發電設備的70%。
在輸變電設備方面,我國已能自主研制±500?kV超高壓直流輸變電主要設備、75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主要設備、±800?kV特高壓直流輸變電以及1000?kV特高壓交流輸變電部分設備,其中1000?kV晉東南—南陽—荊門線90%以上的設備為國內自主制造,±800?kV云廣線的設備國產化率也達到60%。
最近5年,我國電工行業規模獲得空前發展,“十一五”時期的生產、銷售等經濟總量比“十五”末增長了一倍以上。電工行業資產總量從2005年末的9721.97億元,增長了119%,達到2009年末的21280.29 億元;工業總產值和工業銷售產值也分別增長了1.3倍之多,年平均增長達到32%;規模以上企業數量從2005年的14000家左右,達到2009年的24500家,增加了75%。
但我們在看到成績的同時,也必須清醒地認識到前進道路上的問題。同樣在上述諸領域中,我國仍有關鍵的產品和技術依賴于國外,如發電設備制造業中的燃氣輪機與高水頭的抽水蓄能機組,不但設計依靠國外,某些部件亦依賴進口;±800?kV直流輸電工程中的直流場設備大部分也是進口的。
《電力系統裝備》:您認為造成我國關鍵技術產品依賴國外的原因是什么?應該怎樣轉變?
王琨:之所以造成這樣的局面,是由于我國制造業的技術大多來自國外,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需要一個相當長的時間;加之國際制造業全球化發展戰略的變化,發達國家產業轉移是有限度的,高技術、核心技術不轉讓,而是以跨國公司作為載體進入我國,增加了我國培育高端裝備制造產業的難度。
市場換技術只能換來入門技術,我們必須提高自主創新意識。改變這樣的現狀應著重解決4個我國普遍存在的問題。
一是解決過度依賴要素投入、經濟效率不高的問題。我國電工行業依賴資源和資金的大規模投入的粗放發展方式,成為一般產品產能過剩的主要原因,形成某些領域的惡性競爭。如,4萬億元投資造成線纜、變壓器等產品嚴重過剩,2010年我國變壓器產能達到整個世界2009年需求量的1.5倍,由此導致低價競爭,一些企業在變壓器招標報價中的價格僅為材料成本的80%。
[$page] 二是大企業集團不強,且缺乏專、特、精的小巨人企業為之配套。我國電工行業制造能力強、研發能力弱;依賴引進技術多、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少;生產產值高、工業增加值低;單機制造能力強、系統集成能力弱,必須通過產業鏈的改善,建立以企業為主體的創新體系來提高大企業集團的競爭能力。我們倡導企業向專、精、特方向發展,為此我們正在推廣電機沖片的專業化生產,此前該部件由各電機企業自己生產,每個企業都需要建設高耗能的退火爐,集中生產后不僅節能還能節材,將在江浙、珠三角等電機生產集中的重點區域首先設點。
三是技術創新體系亟待改善,建立完善的技術創新體系是我國裝備制造業持續發展的關鍵所在。裝備制造業的技術創新體系由基礎研究、共性技術研究、產品開發和產業化構成。而我國科研院所體制改革削弱了前兩個環節,甚至使其產生缺位,已造成了明顯不利于產業創新的影響。
目前,利用轉制研究院所重建基礎與共性技術研究的公共服務平臺(包括設計、工藝、標準化、檢測、金融服務、供求信息交流、技術引進等)已刻不容緩,因為此類技術缺位會妨礙對引進技術的消化吸收再創新。而且其屬“競爭前技術”,具有一定程度的公益性,支持公共服務平臺的構建需要政府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