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初,在上海國際海上風電及風電產業鏈大會上,全聯新能源商會主任科學家、中國風能協名譽理事長施鵬飛介紹了中國過去十年風電發展的狀況,北極星風力發電網整理現場內容如下:
【施鵬飛】:大家知道過去十年,就是2003年打那個時候發改委實現了要把風電的成本降下來,到了去年,就是2013年經過整整十年,我們風電經歷了一種高速的發展階段,中間有過低落,從去年有過一定的緩和,大致是這么一個過程。2013年底中國風電裝機有50萬千瓦,到了2013達到了7千7百萬千瓦,2015年超過了9千萬千瓦,上升為世界第一的風電大國,十年中我們建立了世界規模最大的風電產業,風電設備制造商,風電開發商開始數量擴張向提高質量,降低全壽命周期,風電的成本方向轉變,步入了穩定持續健康發展的階段。這是我們過去十年發展的曲線,增長非常快的。
風電招標政策主要是因為本世紀初,中國風電是進口風電技術,由于價格昂貴,那個時候一個進口技術一個千瓦就將近1萬,所以難以大規模化。風電要求項目規模至少10萬千瓦,使用不低于50%,后來又到增長70%,來通過上網電價招標競爭來形成開發商。我們用的設備都是用從丹麥,德國,內蒙古進口的。目的是建立一定的規模的市場,因為有了規模有有拉動制造業的動力,來培育風電的制造能力。此后幾年中國風電每年新增裝機速度超過了百分之百,2005年當年新增1千4百萬千瓦,累計約2千6百萬千瓦。供電機組供不應求,銷售利潤較高,所以那個階段吸引大量機電制造企業進入風電這個領域。
中國的風電主要是從事歐洲制造商以許可證生產,以工程資金公司聯合設計這樣方式來引進,迅速生產出產品來滿足市場的需求。通過聯合設計,生產2兆瓦的機組,最后可以獨立研制3.6兆瓦的機組,這個是引進技術的一個過程。
由于我們大批量的生產的形成,機組的成本明顯下降了。中國內資風電機組制造商的累計市場份額2003年,我們只占了11%,到了2013年88%,累計從2003年6萬千瓦,增長了2013年8千13萬千瓦,這個是曲線圖,這個是內資制造商的情況。
這個是當年和累計增長的情況。外資風電制造商累計市場份額,雖然2003年89%降低了2013年12%,大幅度該下降,這個從這個份額來看,但是因為中國風電市場總量很大,外資制造商累計從2003年到2013年總量還是增加了,大家看這個總量,雖然是份額降低了,但是總量還是增長很多。外資風電機組制造商2003年當年新增市場份額雖然高達70%,但是容量只有7萬千瓦,2013年新增市場份額只有6%,這個6%容量就有了1百萬千瓦。外資風電機組制造商在采用中國制造風電提出了非常嚴格的要求,也就提升了中國制造商的技術和質量水平。現在國際著名品牌外資風電制造商從中國采購質量達到國際標準,但是價格比較低廉的部件。所以我認為通過這十年外資與內資制造商都獲得雙贏的結果。
同時風電機組制造企業在2009年時候,多到80%多個,每個企業的設計能力都在50萬千瓦以上,所以總量已經了達到4千萬千瓦。而國內市場的需求每年不會超過2千萬千瓦,也就發生了產能過剩的現象。2010年以后開發商不能及時獲得補貼等一些原因,導致制造商底價競爭,利潤微薄,甚至虧損,經營困難。這個是我們2010年裝機最多,但是以后就降下來了。去年有所回升,這個投標價格一個情況和裝機差不多。在激烈的競爭中,風電機組制造商積極解決運營暴露出來的質量問題,同時努力研發能力,及時推出適應市場不同運行環境需求產品的。現在我們可以生產包括低溫,濕潤,高海拔這種環境的運行的機組。此外還自主研發了海上風電5兆瓦和6兆瓦這些樣機,現在正在安裝的過程中。風電機組的用戶也積累了多年的經驗,認識到采購最低價的設備,不能保證質量,開發商開始重視以風電機組運行壽命期選擇機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