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賺錢的還是生產機器人本體。王錦夏任職的成都焊研威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是國內為數不多的具備生產能力的企業。“外資品牌占領了中國市場,要想分杯羹,談何容易?”6月11日,面對機遇話題,他復雜的表情中唯獨沒有興奮。
從2008年算起,王錦夏銷售的“成都造”累計不到80臺。位于武侯區的生產基地仍有余貨,卻已蒙塵。遙想當年,他也曾有“叫板”外資品牌的銳氣,現實卻是,由于產品穩定性、認知度等因素,遲遲打不開應用市場。這是該產業的中國困境。只有突破核心技術,取得機器人本體領域的話語權,才能成長為支柱產業,否則只能淪為國際企業的陪襯。成都正試圖給國產機器人開出“藥方”。
訂單絡繹不絕 本體靠進口
據記者了解,成都擁有工業機器人業務的企業,不足10家。成焊寶瑪,是成都本土成長起來的科技型企業。主管技術的副總經理朱品朝,向記者演示了數百臺機器人在虛擬生產線上高效工作的景象,51秒即可成品一個汽車車架。
場景模擬,訂單一點不假。去年他們為上海大眾、長安福特、北京奔馳、武漢神龍汽車等定制的自動焊接生產線,總計涉及480多臺工業機器人。成焊寶瑪從事的也是集成化改造。“從國外進口機器人母體,安裝上焊接槍、抓鉗等,再對機器人進行‘智能化培訓’。”朱品朝將這一過程稱之為“集訓”。
成焊寶瑪年產值近4億元。它本是一家從事汽車焊接技術研發為主的企業。“之前研發人工焊接設備,費時又費力,而且還不精準。”朱品朝說,隨著人力資源成本的上漲,工業機器人的優勢越來越明顯:可以長時間持續高強度勞動,同時可以在高溫等特殊環境下進行精準操作。
成焊寶瑪的崛起,趕上了制造業智能化的浪潮。據國際工業機器人協會2013年3月份的統計顯示,2011年全球新安裝工業機器人16.6萬臺,2012年增長至181萬臺。隨著中國人口紅利的日漸消失,工業機器人市場亦爆發式增長。據中國海關統計,2012年我國進口工業機器人4.05萬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