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中國能源報:我們了解到您在兩會期間的議案是建議風能和太陽能要單獨建立法規,這是基于什么樣的考慮?
王計: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對《可再生能源法》進行了反復研究,發現它確實在宏觀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涉及到具體實施層面上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因為現在的法律、法規沒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約束。
這次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要“制止太陽能、風電盲目擴張”,他用到“制止”兩個字,說明國務院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了。這件事情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這和我們在市場開發過程中的體會不謀而合。我們發現風能、太陽能的開發程序、透明機制、法定程序上都存在缺陷。在國家大力開發新能源的宏觀政策指導下,就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進行法律上的規范,讓參與的企業、有意向的投資人和參與開發的貢獻人都做到有法可依。
現在的情況是一個地方一個政策,都根據地方的發展需要,甚至為了短期的GDP和招商引資指標,把風能資源這種惠及子孫后代的重要資源和當前的業績捆在一起,因此帶來很多問題,如開發不科學、設置的門檻不合理、設定的程序不透明以及整個參與過程出現很多不公平現象。
中國能源報:您說的不公平現象,能舉個例子嗎?
王計:比如一個地區根據測試有20萬千瓦的風能資源,國家也批準了。地方上就會將風能資源變為招商資源,當做完成“招商引資”指標的手段,要求所有意欲參與開發的制造企業都要在當地建廠,要求甲投10個億,乙投5個億,丙投8個億。地方招商引資也給了很多優惠政策,例如土地出讓、稅收減免或優惠等等,最后的結果是,2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場開發出來了,同時遺留了一大批沒有訂單可做的企業,導致大量的農田被占用、大量的工廠被閑置、大量的投資被浪費、工作人員就業之后再失業。如果每一個有風能資源的地方都這么做,中國要建多少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配套多少制造資源?將來這些制造能力往哪里去?當地政府只在其任期內負責,甚至有的人任期都沒到,談完了人就走了,新來的人有新思維。這種沒有法規約束的人為操縱太嚴重了,使國家很多寶貴資源錯過了發展機會。風能是這樣,太陽能也是這樣。
正好總理報告的這句話和我們的市場感覺呼應上了,國務院的明確態度與我們在市場上遇到的問題和尋求的期待是一樣的。
中國能源報: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成必然趨勢,您能否談談中國企業在這方面還將面臨哪些挑戰?
王計:其實我還提了一個修改標準化法的建議,F有的標準化法已經好幾十年了,現在的中國,無論是知識產權保護、打擊假冒偽劣,還是提升創新能力,標準的作用舉足輕重。
很多人說標準的修訂和提高很困難,有些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區企業和稅收,對標準的設置層次和技術門檻調整往往很消極,過多地考慮了區域的眼前利益。也有一些企業會因為門檻設置得不合理導致工廠關門失業。所以我們就要考慮綜合這些因素來思考標準的設定應該怎樣走才算合理。每一項標準的修訂,都應該有合理的程序,從標準的提出、修改、試行到頒布,應該是一個讓社會參與的過程,讓跟這個標準有關的企業能夠進入到這個標準的討論中去,取多數人的、代表未來前景的意見,不能湊合和將就。同時又要把握一個尺度,不能設置得太高,限制了中國企業的發展。
[$page] 據我所知現,在標準化法的修訂已經在醞釀了。過去別人老用標準限制我們,不讓我們“走出去”,現在我們已經走到自身要求提高標準、希望用標準拉動企業技術進步的層面,更希望國家在向國際標準接軌的過程中給予政策支持,F在企業自身有了這個動力,不再是滿足于“溫飽型”企業,而是渴望創新、渴望有推動力、渴望有引導。這樣一來,標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緊迫任務,這和建立創新型國家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看待目前東方電氣所處的市場環境?
王計:風能、太陽能都遭遇了這幾年不曾遇到過的問題。風電較去年的總量掉了下來,東方電氣的太陽能發展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太陽能電池板總量很小。這同整個市場的惡性競爭有很大關系。但我們堅信經過規范整理、有序改造過的市場,我們的優勢還是有的。也許我們的價格不是最低的,但5年以后10年以后,東方電氣還在,最低價格的那家企業卻不一定還在。我相信我們還會繼續做下去,將來還會有很多企業在一輪又一輪的博弈中淘汰,這是很正常的,F在有很多企業希望被收購。為什么?因為當初投資就是盲目的。
中國能源報:大家都在競爭,都說如果我不搶占制高點,未來就落后于人了。
王計:是,有一個辦法就是低價去參與惡性競爭,但是我們沒有這么做,而是放慢腳步,參與投標但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再就是苦練內功。
風電裝備在國外發展幾十年了,我國用這么幾年的時間就成為風電裝備大國了,這個成長太快,是拔苗助長,這個成長過程一定是“缺鈣”的。
中國能源報:這種“缺鈣”會導致什么后果?
王計:后果就是老受傷、老出問題,就像個高個人經常受傷一樣,摔倒之后就骨折。任何一項技術都有它漸進成長的過程,成長太快,企業或者產品是很難長久持續的。
去年我們也提出不要去爭行業排名,名次沒有太多實質意義,有意義的是內涵。要對用戶負責,要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努力把產品做到極致,不要盲目去追求數量。
風電只是東方電氣的一部分,我們現在是世界上唯一能做到“六電并舉”的企業。水、火、核、風、太陽能、燃氣“六電并舉”,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同行具有這樣完整的發電設備供貨能力。
王計:我們在實踐過程中對《可再生能源法》進行了反復研究,發現它確實在宏觀上具有很強的指導意義,但涉及到具體實施層面上發現了很多問題。這些問題的存在是因為現在的法律、法規沒能對其進行有效的約束。
這次總理政府工作報告中談到要“制止太陽能、風電盲目擴張”,他用到“制止”兩個字,說明國務院已經到了不能容忍的程度了。這件事情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這和我們在市場開發過程中的體會不謀而合。我們發現風能、太陽能的開發程序、透明機制、法定程序上都存在缺陷。在國家大力開發新能源的宏觀政策指導下,就應該針對這些問題進行有針對性的調研、進行法律上的規范,讓參與的企業、有意向的投資人和參與開發的貢獻人都做到有法可依。
現在的情況是一個地方一個政策,都根據地方的發展需要,甚至為了短期的GDP和招商引資指標,把風能資源這種惠及子孫后代的重要資源和當前的業績捆在一起,因此帶來很多問題,如開發不科學、設置的門檻不合理、設定的程序不透明以及整個參與過程出現很多不公平現象。
中國能源報:您說的不公平現象,能舉個例子嗎?
王計:比如一個地區根據測試有20萬千瓦的風能資源,國家也批準了。地方上就會將風能資源變為招商資源,當做完成“招商引資”指標的手段,要求所有意欲參與開發的制造企業都要在當地建廠,要求甲投10個億,乙投5個億,丙投8個億。地方招商引資也給了很多優惠政策,例如土地出讓、稅收減免或優惠等等,最后的結果是,20萬千瓦的風力發電場開發出來了,同時遺留了一大批沒有訂單可做的企業,導致大量的農田被占用、大量的工廠被閑置、大量的投資被浪費、工作人員就業之后再失業。如果每一個有風能資源的地方都這么做,中國要建多少風電設備制造企業?配套多少制造資源?將來這些制造能力往哪里去?當地政府只在其任期內負責,甚至有的人任期都沒到,談完了人就走了,新來的人有新思維。這種沒有法規約束的人為操縱太嚴重了,使國家很多寶貴資源錯過了發展機會。風能是這樣,太陽能也是這樣。
正好總理報告的這句話和我們的市場感覺呼應上了,國務院的明確態度與我們在市場上遇到的問題和尋求的期待是一樣的。
中國能源報:現在中國企業“走出去”已成必然趨勢,您能否談談中國企業在這方面還將面臨哪些挑戰?
王計:其實我還提了一個修改標準化法的建議,F有的標準化法已經好幾十年了,現在的中國,無論是知識產權保護、打擊假冒偽劣,還是提升創新能力,標準的作用舉足輕重。
很多人說標準的修訂和提高很困難,有些地方政府為了保護本地區企業和稅收,對標準的設置層次和技術門檻調整往往很消極,過多地考慮了區域的眼前利益。也有一些企業會因為門檻設置得不合理導致工廠關門失業。所以我們就要考慮綜合這些因素來思考標準的設定應該怎樣走才算合理。每一項標準的修訂,都應該有合理的程序,從標準的提出、修改、試行到頒布,應該是一個讓社會參與的過程,讓跟這個標準有關的企業能夠進入到這個標準的討論中去,取多數人的、代表未來前景的意見,不能湊合和將就。同時又要把握一個尺度,不能設置得太高,限制了中國企業的發展。
[$page] 據我所知現,在標準化法的修訂已經在醞釀了。過去別人老用標準限制我們,不讓我們“走出去”,現在我們已經走到自身要求提高標準、希望用標準拉動企業技術進步的層面,更希望國家在向國際標準接軌的過程中給予政策支持,F在企業自身有了這個動力,不再是滿足于“溫飽型”企業,而是渴望創新、渴望有推動力、渴望有引導。這樣一來,標準水平的提高是一個緊迫任務,這和建立創新型國家是息息相關的。
中國能源報:您如何看待目前東方電氣所處的市場環境?
王計:風能、太陽能都遭遇了這幾年不曾遇到過的問題。風電較去年的總量掉了下來,東方電氣的太陽能發展還處在初期探索階段,太陽能電池板總量很小。這同整個市場的惡性競爭有很大關系。但我們堅信經過規范整理、有序改造過的市場,我們的優勢還是有的。也許我們的價格不是最低的,但5年以后10年以后,東方電氣還在,最低價格的那家企業卻不一定還在。我相信我們還會繼續做下去,將來還會有很多企業在一輪又一輪的博弈中淘汰,這是很正常的,F在有很多企業希望被收購。為什么?因為當初投資就是盲目的。
中國能源報:大家都在競爭,都說如果我不搶占制高點,未來就落后于人了。
王計:是,有一個辦法就是低價去參與惡性競爭,但是我們沒有這么做,而是放慢腳步,參與投標但不放棄自己的原則;再就是苦練內功。
風電裝備在國外發展幾十年了,我國用這么幾年的時間就成為風電裝備大國了,這個成長太快,是拔苗助長,這個成長過程一定是“缺鈣”的。
中國能源報:這種“缺鈣”會導致什么后果?
王計:后果就是老受傷、老出問題,就像個高個人經常受傷一樣,摔倒之后就骨折。任何一項技術都有它漸進成長的過程,成長太快,企業或者產品是很難長久持續的。
去年我們也提出不要去爭行業排名,名次沒有太多實質意義,有意義的是內涵。要對用戶負責,要通過不斷的技術進步,努力把產品做到極致,不要盲目去追求數量。
風電只是東方電氣的一部分,我們現在是世界上唯一能做到“六電并舉”的企業。水、火、核、風、太陽能、燃氣“六電并舉”,目前還沒有任何一個同行具有這樣完整的發電設備供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