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二五”規劃綱要提出要“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并提出在進口和出口、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的新形勢中,不斷拓展新的開放領域和空間,完善更加適應發展開放型經濟要求的體制機制。
這一“新定位”應著眼于哪些方面?未來五年中國將如何在全球經濟中尋找自己的新定位?就此相關問題,商務部部長陳德銘接受了記者的專訪。
內外環境變化提出新要求
記 者:“十二五”規劃提到的“新定位”有著怎樣的內涵?對于未來五年的中國經濟,這意味著什么?
陳德銘:“十二五”規劃綱要明確提出,要“把握好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這是在全面把握當前國際環境發展變化趨勢,深入分析我國經濟發展階段性特征的基礎上做出的重要論斷。
“十二五”時期,國際環境出現了新的趨勢,國際金融危機引發了全球經濟發展模式、供需模式的調整變化。國內經濟發展的戰略目標和支撐條件也發生了重大變化。內外環境的變化對我國的國際經濟分工定位提出了新的要求。
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主要體現在延伸價值鏈、提高附加值,推動我國在國際產業鏈中的分工由加工制造環節向研發設計端和營銷服務端延伸。這將要求中國的經濟發展要根據國際市場需求新變化和科技進步新趨勢,發揮我國產業在全球經濟中的比較優勢,加快改造提升制造業步伐,大力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加快發展以研發設計、市場營銷為主要內容的生產性服務業。
事實上,經過30多年的發展,我國的產業基礎不斷加強、科技水平大幅提高、人才資源更加豐富、具有國際競爭力的市場主體不斷擴大,為重新定位我國在全球經濟分工中的位置提供了有利條件。
未來產業發展主攻方向
記 者:比對這個新定位,如何調整產業結構,提升產業國際競爭力?
陳德銘:目前,我國總體上進入工業化中期階段,制造業規模已經很大,在制造業行業分類的30多個大類中,已有半數以上行業生產規模居世界第一,但制造業總體水平還比較低。主要表現在創新研發能力不強、掌握的核心關鍵技術相對較少、具有自主知識產權和自主品牌的產品不多、國際市場營銷渠道弱等。
根據我國國際經濟分工中的新定位,未來幾年我國產業發展主攻方向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page] 一是加快培育國際競爭新優勢。在繼續發揮我國比較優勢、鞏固和擴大勞動密集型產品市場份額的同時,加快形成以技術、品牌、質量、服務等為核心的出口競爭新優勢,實現由“中國制造”向“中國創造”跨越,提升我國在全球產業分工中的地位。
二是大力發展服務貿易。服務貿易已成為新一輪國際競爭的焦點和深度參與經濟全球化的重要途徑。“十二五”時期,要把服務貿易作為參與國際經濟合作和競爭的新平臺,以貨物貿易帶動服務貿易、以服務貿易的加快發展促進貨物貿易的提升,實現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的良性互動。
三是培育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培育發展新興產業已成為世界各國搶占新一輪經濟科技制高點的戰略選擇,加快發展戰略性新興產業,將有助于我國加快向國際產業鏈兩端延伸。
四是增強外資在技術進步和產業升級中的作用。
將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
記 者:“十二五”期間,應如何根據國內和國際經濟發展的新情況,在經濟一體化的大環境中更好地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
陳德銘: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中國加入世貿組織以來,中國已逐漸成為全球經濟中的重要組成部分。30年前,中國對全球經濟增長的貢獻只占3%,而在2009年和2010年則超過50%。世貿組織在第三次對華貿易政策審議時指出,在應對金融危機期間,中國在刺激全球需求方面“發揮了建設性的作用”,為世界經濟穩定“做出了重要貢獻”。
面對新的國際國內形勢,“十二五”期間,中國將堅持進口和出口并重、吸收外資和對外投資并重,把提高對外開放水平作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新動力。
記 者:對外貿易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在進口方面,未來五年的重點是什么?
陳德銘:近年來,中國更加注重發揮進口對宏觀經濟平衡和結構調整的積極作用。中國進口也是世界經濟增長的重要推動力,為緩解世界發展不平衡做出了巨大貢獻。2010年,美國對中國的出口增幅是32.2%,歐盟是30.2%,日本是36.6%,都遠高于其自華進口增幅。目前,中國是日本、韓國、東盟等國和地區的第一大出口市場,歐盟的第二大出口市場,美國的第三大出口市場。
今后,我們還將繼續增加從最不發達國家和主要貿易順差來源國的進口,由于我國正處于工業化的進程中,大量的企業處在一個轉變結構、調整方式的過程中,還需要擴大設備、技術和一部分重要的資源和原材料的進口,也希望那些對華有較大貿易逆差的國家能夠放寬出口管制措施,為促進雙邊貿易平衡發展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
事實上,中國的對外貿易正朝著更加平衡的方向發展。據中國海關統計,2009年中國的貿易順差比2008年減少了1000億美元,2010年又進一步減少了126億美元,我們預計,全年貿易順差占國內生產總值的比重還將在去年3.1%的基礎上進一步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