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要堅持不懈地努力,早日實現機械制造強國之夢。振興機械工業的責任和義務歷史地落在我們肩上,我輩尚需努力。” ——王瑞祥
彈指一揮間,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已歷經了十年風雨。
十年間,中機聯與中國機械工業同呼吸共命運,感受著時代發展的脈動,經由創業、成長、發展的錘煉,將白紙繪就了畫卷,也迎來了機械工業發展歷史中極不平凡的十年。
“這十年,機械行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輝煌成就,如果說這是機械工業發展的黃金十年,那么,今后十年仍是黃金時期,是機械工業重要的發展機遇期,盡管面臨挑戰,但我們有信心在新的十年取得更大成就!”
十年巨變 成就輝煌
“進入新世紀以來的十年,是我國機械工業發展進程中極不平凡的十年。”王瑞祥回顧說,其特點可以歸納為:政策環境越來越好,行業發展業績顯著,科學發展邁出新步伐,產業結構優化改善,科技質量成果豐碩,國際地位顯著提升。
十年間,機械工業規模以上企業從3.4萬家增加到10.7萬家,職工近1700萬人;資產規模從2萬億元增長至10萬億元;機械工業總產值從2000年的1.44萬億元提高到2010年的14.38萬億元,年均增速高達25%以上;期間連續8年產銷增長超過1萬億元;盡管遭遇金融危機的嚴重沖擊,但行業2009年產銷雙雙突破10萬億元大關,并于2010年邁上了年增3萬億元的新臺階,產銷均超過14萬億元。
十年間,機械工業一大批產品產量躍居世界前列。王瑞祥為記者一一列舉說,發電設備年產量連續5年超過1億千瓦,占世界總產量50%左右,2010年產量超過1.2億千瓦,與2000年比增長了近10倍;汽車工業實現了跨越式發展,從2000年的207萬輛到2009年首次突破千萬輛大關,以產銷1300多萬輛的水平躍居世界首位,2010年其產銷分別達到1826萬輛和1806萬輛,是2000年的9倍;大中型拖拉機由2000年的4.1萬臺提高到2010年的38萬臺,十年間增長了9倍多。此外,摩托車、內燃機、裝載機、汽車起重機、軸承等眾多主要產品的產量也位列世界前茅。
可以說,這十年,是機械工業在振興發展進程中完成量變、積聚能力的十年,也是為下一步實現質變、完成由大變強跨越奠定堅實基礎的十年。而十年巨變,也凝結著中機聯的努力和汗水。
在國家有關法規、國務院關于加快振興裝備制造業若干意見、“十一五”機械工業規劃綱要及產業政策等重要文件的起草編制中,有中機聯反映的行業主張;在大量涉及經濟和產業發展的專業性研究課題中,有中機聯集聚的行業智慧;在關系國計民生的三峽工程、西氣東輸、南水北調等國家重點工程的協調服務中,有中機聯組織行業付出的辛勤;在舉世矚目的重大技術裝備自主化取得的一大批標志性成果中,也有中機聯與廣大企業、產學研服務平臺付出的辛苦……
“聯合會成立十年以來,始終堅持以振興為己任,以服務為宗旨,全面履行自身職責,充分發揮橋梁紐帶作用,著力提高行業管理支撐能力,積極推動國家重大科技規劃實施和行業科技進步,為提升我國重大技術裝備水平,增強機械產品國際競爭力,促進經濟平穩較快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國政協主席賈慶林在發給中機聯成立十周年的賀信中如是肯定說。
大而不強 軟肋待除
“輝煌成就要客觀看待,但問題與不足也不容回避。”采訪中,王瑞祥一再強調。
在他看來,“十二五”時期是我國機械工業的重要戰略機遇期,但面臨的內外部環境也更趨復雜、嚴峻,而且我們還遠不是機械強國,大而不強仍然是產業的主要矛盾和薄弱環節。
他介紹說,一是自主創新能力依然不足,先進技術仰仗國外、高端裝備依賴進口的被動局面未能得到有效改觀;二是基礎發展相對滯后,基礎零部件及優質專用材料、自控系統和測試儀器、數控機床和基礎制造裝備明顯落后于主機發展,并已成為影響機械產品向高端升級的三大瓶頸;三是現代制造業尚未形成規模,傳統加工制造業比重過大;四是產業增長方式較為粗放。
[$page] 不言而喻,如果產業自身的軟肋不能盡快得到根治,機械工業將裹足不前,而推進產業步入創新驅動、內生增長軌道也將成為紙上談兵。
那么,面對新形勢、新挑戰,機械工業如何抓住機遇,戰勝困難?“關鍵取決于機械工業戰線整體素質和駕馭局面的能力。”王瑞祥認為,行業必須要把握四個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