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國際金融危機的霧靄仍籠罩著全球五金業,但中國五金市場卻率先回暖,全行業呈現出恢復性增長。據海關統計,2010年,全行業進出口總額達到749.23億美元。同比增幅達30.1%,其中出口總額為575.1億美元,同比增幅達31.4%;進口總額為174.12億美元,同比增幅26%。據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2010年1至10月,全行業銷量比上年同期增長27%。
中國五金制品行業何以實現如此快速的增長?“十二五”期間,五金行業將有怎樣的發展戰略和發展重點?筆者采訪了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石僧蘭。
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常務副理事長石僧蘭
筆者:萎縮的國際市場需求給全球五金業造成了重創,中國五金行業何以實現持續增長?
石僧蘭:在發展的低谷中,中國五金制品協會引導全行業調整策略,加快轉型和結構調整,由出口為主轉為“內貿外貿并舉、國內外市場并重”的兩條腿走路,持續開拓國內市場。而這種積極的帶動作用成效顯著,引發了五金行業的全面反彈,尤其在內銷上呈現出爆炸性增長,實現了全行業27%的高增速。
筆者:在“十一五”高速增長的基礎上,五金制品行業將在“十二五”期間有哪些重大部署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石僧蘭:“十二五”規劃有了更高的要求。國家提出產業向低碳環保轉型,但具體怎么轉,則需要行業和企業結合自身狀況進行深入的思考和深層次的改變。
轉型不是轉行,不是從現在的生產領域轉向其他的生產領域。實際上,產業轉型的核心是提升,是從現有狀況向更高層次的產業模式邁進。近段時間,中國五金制品協會根據“十二五”規劃的走向和國家產業政策的要求,提煉出了“十二五”期間實施的五大轉變,這就是未來5年中,五金行業規劃和提升的主要方向和工作重點。
筆者:據悉,協會在年初對全行業提出了“要精耕細作”的要求,這是否是轉型發展的內涵,”五大轉變“的內容是什么呢?
石僧蘭:第一個轉變是:粗放型向集約型的轉變。改變原來行業小、多、弱、散現狀,提升產品加工能力,提升制造設備、工藝,創建品牌,走一條集約化發展之路。
在過去15年的發展過程中,五金行業基本走的是粗放型發展之路,高污染、低水平、重復勞動、低檔產品過剩、高檔產品不足等弊端一直存在,不僅造成了對資源的浪費、環境的破壞,也制約了自身的發展。如今,這種增長模式已經走到了盡頭。
粗放向集約轉型的核心在于,提升產品加工能力和質量水平,走自主創新、自主品牌發展之路。提升品質、創建自己的品牌、渠道、自主創新能力已成當務之急,從粗放轉向集約迫在眉睫。
第二個轉變是:從勞動密集型向技術密集型轉變。勞動密集型產業也可以把現代的電子、“IT”等技術引入行業。
在2010中國國際五金展上揭曉的水龍頭工業設計大賽,就是協會從工業設計入手,為增加產品技術含量、附加值而對全行業做出的示范和引導。五金行業品種繁多,各有特色,走技術密集型路子,有很大上升空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