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久以來,在新能源競爭的尖端領域,有一個業界公認的一美元定律,誰能把并網發電商業成本控制在一美元之下,誰就是真正的贏家。
美國公司第一太陽能(FIRSTSOLAR),一直是這個行業的領跑者,它用了30年的時間,把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控制在0.75美元。
2011年2月,生產低壓電器出身的中國民營企業正泰在杭州透露,由中國制造的薄膜太陽能電池全套流水線生產裝備進入調試階段,今年4月可以投產。
“在進入市場的太陽能光伏電池中,我們的熱轉換效率是世界尖端水平,達到了10%。”全國人大代表、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說,“更激動人心的是,并網發電成本已經降到了0.75美元,最保守估計3年之內可以降到0.65美元。”
“我已經看到了太陽能光伏發電成本降低的曲線!”南存輝說。
這條曲線,是南存輝和來自世界各地加盟這個民營企業的近兩百名博士眼中,太陽投射出的最美麗的彩虹。
南存輝戲言,生產低壓電器,是件辛苦活,賺不了幾個錢;但是在太陽能電池生產車間,60名工人一年的產值可以達到18億人民幣。
23日,在錢塘江邊正泰太陽能公司總部,一面世界上最大的薄膜電池太陽能光電幕墻內,南存輝講述了正泰集團這五年的嬗變。
2007年,中國已成為世界最大的太陽能電池生產國,所占全球市場份額超過1/4,但是絕大部分企業占據的是煉硅這一高能耗、低附加值的光伏產業鏈最低端的生產環節。
南存輝認識到,把能耗和污染留給自己,把清潔能源出口給別人,這肯定不是國家產業政策的導向,也不符合未來新能源產業的真正方向。
新能源競爭的關鍵在技術,技術的關鍵在人。南存輝清醒地意識到,人才在中國傳統制造業轉型中的作用。
為他的誠意和夢想所動,在太陽能電池和其他光電器件領域擁有18項專*發明的楊立友來了,國家863項目“重大半導體設備研發”學術帶頭人丁健來了,美國能源部顧問沈志勛教授則早在十多年前就成了正泰的首席科技顧問。2008年,金融危機帶來失業潮,南存輝逆市抄底,網羅了兩百多名“海歸”。
在美國,尖端能源領域是大財團的資本游戲,對于來自中國溫州,依靠勞動密集型制造起家的中國企業家來說,一條流水線動輒上億美元的投資更像是一場賭博。
“我干企業27年,從來沒有像最近這5年這么驚心動魄過。”南存輝說,“專家們提出一個方案,我一點頭,幾個億就出去了。”
[$page] 2008年,金融危機來襲,正泰的第一代100兆瓦的多晶硅電池生產線剛剛上馬,把廠房剛建起來、員工培訓好、設備安裝好,訂單一下子全取消了。
董事會經過評估,仍然堅定上馬光伏電池不能動搖。集團財務調集了二十來億的資金,隨時準備支持太陽能公司。
南存輝說,很多人問,我賺的錢已經吃不光用不光了,為什么會想到去賭太陽能,萬一把全部家當都賠進去怎么辦?
“我也想過這個問題。我不止一次地想,這么多人追隨著我,我手中有別人沒有的資金和資源,我到底應該承擔怎樣的社會責任。”南存輝說,“我覺得太陽能光伏這件事,是在為人類,為子孫后代做事。”
在這種堅守之下,今年1月,首臺“中國造”代表國際尖端水平的薄膜太陽能電池關鍵生產設備——等離子體增強型化學氣相沉積設備(PECVD)在正泰下屬企業成功下線,打破了高端薄膜太陽能電池設備一直被國外廠商壟斷的局面。進口裝備耗資1億多美元,正泰自己研發的國產設備可比使用進口設備節省50%的成本。
隨著設備成本的下降,利用第二代薄膜太陽能電池產品來發電,基本可以實現每千瓦時并網電價0.75美元的目標,與目前的火電發電成本持平。
“只有看到成本持續下降的趨勢,光伏發電才能真正成為替代現有發電方式的清潔能源。”南存輝說。
“電影《阿凡達》里有一句臺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