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專訪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開關廠)總經理王春華
1867年德國人西門子研制成功世界上第一臺自激式發電機;1878年愛迪生在紐約創建愛迪生電燈公司……伴隨這些人類電氣史上的創新豐碑,一個半世紀以來,一批國際著名電氣品牌諸如西門子、ABB、施耐德、通用電氣等幾乎壟斷了全球電器的高端市場。然而,令人振奮的是,近年來,一個本土的民族品牌——常熟開關已悄然崛起,它一改中國低壓電器的低端形象,以和國際大牌公司同樣的品質,逐鹿于高端市場。
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原常熟開關廠)總經理王春華
尤其可貴的是,2009年常熟開關研制出的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CM5系列塑料外殼式斷路器、CW3系列智能型外能式斷路器,技術上達到了當今國際領先水平,讓一些同行的國際大牌公司為之憂懼。常熟開關何以能打破國際大牌公司壟斷中國高端電器市場的局面?它憑借的是什么法寶?
近日,本刊記者就相關話題專程采訪了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總經理王春華。
記者:常熟開關制造有限公司從1991年開始進行自主創新,1994年自主開發成功具有20世紀90年代初國際先進水平的CM1系列塑殼式斷路器,1997年起又開始著手研發CW1系列智能型萬能式斷路器,當年研制成功并正式投產,但與國外大牌公司相比,起步很晚,可是,企業卻在短短10多年時間里,依靠自主創新,突出重圍,取得了令人矚目的成績,你覺得成功的關鍵是什么?
王春華:常熟開關之所以能夠取得今天這么好的成績,首先靠的是黨的改革開放好政策。國家興,企業旺。可以這么說,常熟開關的發展與壯大,就是中國改革開放的一個縮影。其次,從1991年起,在公司董事長唐春潮的帶領下,企業堅持“以人為本,科技興廠”方針,以“創世界知名企業,做基業常青企業”為共同愿景,以“科技創新,引領行業潮流;精品立企,提供名牌開關電器;奉獻社會,追求綠色環保安全”為共同使命,全體常開人凝心聚力,團結拼搏,永不言滿,永攀高峰。我想這就是成功的關鍵所在吧。
記者:常熟開關的技術創新在國內同行中有口皆碑,也令國外同行刮目相看。你能談談你們的具體做法嗎?
王春華:我們的主要做法是:一是加強人才隊伍建設。通過十多年來科技人才隊伍的不斷建設,企業已擁有一支以博士、研究生、本科生為主的多層次研發隊伍,在產品研究、開發和應用上具有豐富的經驗和技術創新能力。目前,我公司直接從事技術研發人員有269名。
二是加強載體建設。公司建有博士后科研工作站和省級企業技術中心,技術中心包括計算機中心、設計開發中心、模具研究開發中心、SMT貼片中心及測試中心。其中,設計開發中心設有10個技術設計科、1個研究室、1個標準化室、1個知識產權管理情報研究室。
[$page] 三是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我們建立了基于三維技術的數字化開發研究系統IMAN MENU和PDM數據管理系統,充分應用計算機優化設計方案,提高新產品研究能力和開發水平,采用UGⅡ、UGIMAN、MOLDFLOW、PROTEL、ADAMS和ANSYS等應用軟件;并擁有多種仿真器、編程器、邏輯仿真儀、Visual C++編譯器、晶體管特性圖示儀、多功能波發生器、示波器、三相標準源等。我們建立了國內同行業最先進的電容充放電回路,用于低壓電器短路開斷能力及其短路時產生電弧的研究和實驗,用數據采集系統采集斷路器開斷電流和恢復電壓,并結合高速攝像機,研究電弧的運動方向。我們還建立了國內同行業最先進的分斷、電壽命試驗系統,主要用于低壓電器的開斷能力試驗、電壽命、機械壽命試驗,能對低壓電器的附件,包括電動操作機構、分勵、欠壓、輔助的可靠性進行試驗。
四是積極開展產學研建設。公司與清華大學、西安交通大學、河北工業大學、上海電器科學研究所等國內著名高等院校、科研院所進行了一系列科研合作,從基礎理論的研究、產品項目的合作開發、引進以及制造工藝改進等方面廣泛開展合作。公司邀請清華大學、浙江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國內著名高校的博士生導師來企業作報告,使廣大科技人員學到了知識、開拓了眼界、拓寬了思路,取得了明顯的成效。
五是加強科研投入。多年來,我們每年的科技研發投入都大于銷售收入的5%。通過上述做法,我們每年有十幾只自主研發的新品,技術指標都達到當今國際先進水平,投放市場后,深受廣大用戶青睞。
記者:一流的產品需要一流的設備作支撐。2009年以來,常熟開關自主研制出了多臺不同規格型號的斷路器觸頭全自動焊接工作站,在國內同行中堪稱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聽說一些國外大牌公司到貴公司考察后,啟發很大,它們回去后都不約而同地作出這樣一個重大決定:觸頭焊接由原來外協廠加工,改為現在自己加工!你能介紹一下這方面的情況嗎?
王春華:觸頭是斷路器的關鍵部件,好比人的心臟。觸頭焊接更是一項十分關鍵的工藝,國內外企業的觸頭焊接幾乎都采用單人單機的手工焊接工藝,操作人員起碼要有3年以上的熟練經驗才能勝任,由于其存在著定位精度低、容易變形、焊接強度穩定性差、效率低和廢品率高等缺點,因此,應用自動化焊接生產設備已是大勢所趨。
2006年,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