訪法泰電器(江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虞國榮
虞國榮簡介
虞國榮,高級經濟師,現任法泰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法泰電器(江蘇)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兼總經理。虞國榮創業17年來,把一個從3萬元起家的低壓電器經營部,發展成固定資產過億的江蘇省知名的高低壓電器專業生產企業,組建了法泰集團有限公司。本人先后被推選為蘇州工商業聯合會常委,蘇州市平江區人大代表,蘇州市第十一屆政協委員、蘇州市十大杰出青年創業先鋒,江蘇省商會副會長,江蘇省民營企業促進會副會長,江蘇省優秀青年企業家、2005年度成長蘇商50強,中國優秀民營科技企業家。2007年當選為蘇州市青年商會年度會長。2008年當選蘇州市第十四屆人大代表。
目前我國低壓電器行業整體格局是民營、國企、外資企業三足鼎立,民營企業虎踞一半的市場份額。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一批杰出企業涌現出來。法泰電器作為其中代表,創建10多年來,企業快速發展,成為全國斷路器制造行業的個中翹楚。
中國的低壓電器市場需要先進的技術和產品,法泰電器一直在堅持這個原則,不斷用先進適用的產品來鼎力支持用戶的發展需求。法泰電器的這一堅持實現了多贏,不但為行業的技術進步做出了貢獻,而且贏得了客戶的信任,充分拓展了市場。在目前國際經濟異常嚴峻的形勢下,法泰電器依然取得了不俗的業績。
這背后蘊含的是法泰電器持之以恒地對技術的追求。“這么多年來,我們始終視研發為核心、視技術為生命,長期致力于這支核心隊伍的打造與提升”虞國榮講,“法泰電器在行業中所樹立的地位是由產品的技術和品質給予的。”
跟同行相比,法泰電器不是什么都做,可一旦要做,就要做行業領先。虞國榮指出,法泰電器絕不做大而全,企業目標很清晰,追求的就是做精、做細、做專,然后去做強。“法泰電器是一個高端產品品牌,我們的定位很清晰,只做5個產品:框架斷路器、塑殼斷路器、小型斷路器、雙電源自動轉換開關和電涌保護器。”虞國榮表示,法泰電器一直在密切關注著國際最新的技術動態,先后投巨資研發了一批先進產品,創造了多個國內首次。
2008年,法泰電器的電涌保護器通過了中國質量認證中心CQC標志認證,這是國內首家防雷產品通過CQC產品認證的企業。同時,通過認證的產品有近100個規格,這在行業內是認證數量最多的企業。
法泰電器研制的插拔式塑殼斷路器一個系列就有幾十個規格,達到了國內外同類產品的先進水平,填補了國內塑殼斷路器在系統安裝的空白。
另外,法泰電器研制的FTM2系列智能型塑料外殼式斷路器在不改變外形尺寸的條件下,在國內首創實現智能式過載、短路和剩余電流同在一臺斷路器上。其中,斷路器的控制器電源國內首次實現自生電源設計,實現了智能控制器的小型化,提高了斷路器的抗干擾性能。產品還具有孿生式結構的特點,其外形尺寸和安裝尺寸一樣,屬于國內首創,方便了用戶使用。
更令人注目的是法泰電器與上科所、上陶合作開發的新一代帶選擇性保護小型斷路器,“這是行業內技術標桿性的產品,填補了國內空白,更是法泰電器研發實力的體現。”虞國榮講,“光有理念和思想是不夠的,必須要有產品。”“而對于產品的優勢,我們認為,專業化的生產是最主要的,只有產品的質量搞上去了,才能與國外產品進行競爭。”
因此,在對技術研發持續推進的同時,法泰電器更是將產品質量作為重中之重。低壓電器制造技術變化日新月異,法泰電器根據行業發展趨勢不斷加大投入,擴大生產基地,2009年引進國際一流生產線,添置了高精度的檢測設備和儀器,使產品質量控制有了可靠的技術保障。同時在內部管理上,聘請行業資深經理人實施先進的企業管理,以人為本建立和完善一整套具體的、規范的、穩定的現代管理制度和辦法,做到紀律嚴格、責任明確、制度落實、指令暢通、令行禁止,并把它作為一項長期的、艱苦細致的工作,持之以恒、不厭其煩、一絲不茍地抓下去,使之成為企業每個成員的自覺意識和自覺行動。
這樣,公司憑借不間斷的技術開發和嚴格的質量管理,使法泰電器的產品一直處于國內同行的領先位置,從而也促進了企業做大做強。
年輕的法泰電器充滿了蓬勃的朝氣,站在厚實的基礎上,虞國榮構畫了未來企業的發展路線圖。法泰電器將以產品研發為基礎,增強合作-引進-消化吸收-再創新能力,做精做專低壓電器元件,做優做強電器成套設備,積極發展新一代低壓電器產品,把法泰電器建設成為亞洲重要的斷路器供應商。
在這一戰略目標指引下,法泰電器將依靠不斷的技術創新、管理創新、營銷創新和觀念創新,持續加強核心能力建設。一方面法泰電器注重內部結構優化,重新構建了自身的組織結構,設立制造中心、營銷中心和管理中心三大中心,并逐步推進流程再造。另外,為適應企業的戰略發展需要,法泰電器投資逾億元在蘇州相城區籌建了占地81畝的新廠區——法泰工業園,全力建設一個行業領先的低壓電器制造基地,這將為法泰電器新的騰飛注入了巨大推動力。
“我們最終是要將法泰電器打造成中國低壓電器的高端制造品牌,”虞國榮最后強調,“我們企業今后是否走好、走長遠的關鍵點就在于必須要有技術創新和產品研發作為支撐,必須要不斷地突破技術瓶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