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的高考已經結束,在完成高考的那一瞬間,相信所有的莘莘學子心里的石頭總算是落了地,但隨之而來的是更加讓畢業生和家長更為苦惱的事情,那就是接下來的填報志愿,應該選擇什么專業,什么學校?是學習傳統專業還是近幾年出現的新興專業?今天OFweek物聯網小編就為各位盤點一下近幾年開設物聯網工程專業的高校。
10、重慶大學
重慶大學創辦于1929年,學校坐落于長江上游地區經濟和金融中心、美麗的山水都市——中央直轄市重慶,是教育部直屬的全國重點大學,國家首批“211工程”和“985工程”重點建設的高水平大學,國家“111計劃”重點建設大學,是國家32所副部級重點建設高校之一,34所研究生入學考試自主劃線高校之一,建有研究生院,首批認定的22個國家大學科技園的高校之一,是中國首批來華留學示范基地建設高校。
早在20世紀40年代就成為擁有文、理、工、商、法、醫等6個學院的國立綜合性大學。馬寅初、李四光、何魯、馮簡、柯召、吳宓、吳冠中等大批著名學者曾在學校執教。經過1952年全國院系調整,重慶大學成為國家教育部直屬的、以工科為主的多科性大學,1960年被確定為全國重點大學。改革開放以來,學校大力發展人文、經管、藝術、教育等學科專業,促進了多學科協調發展。2000年5月,原重慶大學、重慶建筑大學、重慶建筑高等專科學校三校合并組建成新的重慶大學,使得一直以機電、能源、材料、信息、生物、經管等學科優勢而著稱的重慶大學,在建筑、土木、環保等學科方面也處于全國較高水平。
重大校園占地面積近5500畝,有A、B、C、虎溪四個校區。全日制在校學生50000余人,其中有碩士、博士研究生近20000人,本科生近30000人,留學生1000余人。學校圖書館藏書390余萬冊,中外期刊6000余種,各類權威文獻數據庫100余個,中國教育科研網絡重慶中心節點站設在學校。此外,還建有遠程教育中心、以及多家外國知名企業在校設立的實驗室或培訓中心。擁有國家重點出版社,主辦全國公開發行專業刊物8種。
重慶大學現設有文理學部、工程學部、建筑學部、信息學部,共31個學院,以及研究生院、繼續教育學院、網絡教育學院和重慶大學城市科技學院。學校現設有本科專業98個,覆蓋理、工、文、經、管、法、教育、藝術、哲學、歷史學等10個學科門類。全日制在校學生50000余人,其中,碩士、博士研究生20000余人,本科生近29000人,留學生1200余人。在職教職工5300余人,其中,教師2700余人,中國工程院院士4人(外聘兩院院士20人),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6人,“973”首席科學家4人,國家級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3人,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70余人,全國高等學校教學名師3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17人、講座教授3人,“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13人,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人選21人,中國青年科技獎獲得者5人,國家“四個一批人才”1人,部、市重點人才工程人選240余人,副高級以上專業技術職務1800余人,博士生導師600余人。
重慶大學現設有博士后流動站24個,一級學科博士點28個、二級學科博士點105個,一級學科碩士點51個、二級學科碩士點205個,專業學位18種(包括43個碩士專業學位授權點、2個博士專業學位授權點)。一級國家重點學科3個、二級國家重點學科17個、國家重點(培育)學科2個,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學科14個,省部級一級重點學科36個、立項建設2個。國家級重點研究基地10個(其中,國家重點實驗室3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6個,國家基礎課程教學基地和國家大學生文化素質教育基地3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7個,其他省部級及各類研究基地180余個。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2個,教育部創新團隊6個,國防創新團隊1個,重慶市創新團隊15個,高等學校學科創新引智計劃(“111計劃”)3個。
重慶大學的建設和發展一直得到黨和國家領導人的高度重視,習近平、張德江、劉延東、李源潮、江澤民、李鵬、李嵐清、吳邦國、溫家寶、賈慶林、賀國強、方毅、楊汝岱、陳至立等領導同志曾到學校視察,指導和關心學校發展。教育部、重慶市主要領導同志也多次來校視察指導工作。學校長期堅持走產學研合作辦學的道路,努力為地方經濟社會發展服務。學校已成為國家人才培養的重要基地和科學研究中心,為國家培養和輸送了20萬余名優秀高級人才。其中,40余人當選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院士。
重慶大學秉承“研究學術、造就人才、佑啟鄉邦、振導社會”的辦學宗旨,弘揚“耐勞苦、尚儉樸、勤學業、愛國家”的重大精神,倡導“團結、勤奮、求實、創新”的優良校風和“求知、求精、求實、求新”的學風,堅持“扎根重慶,立足西南,面向西部,服務全國,走向世界”的辦學思路,扎實推進“211工程”和“985工程”建設,朝著建設“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的辦學目標而不懈奮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