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工程院組織開展、62名工程院院士和812名業界專家參與完成的能源領域兩項重大咨詢項目成果——《中國煤炭清潔高效可持續開發利用戰略研究》和《我國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戰略研究》(以下統稱《戰略研究》)12月18日在京發布。《戰略研究》對我國煤炭和非常規天然氣產業做出了科學性、前瞻性、操作性強的開發利用戰略方案,并就重大關鍵問題向國家提出相關政策建議。
據中國工程院原副院長謝克昌院士介紹,《戰略研究》對我國煤炭的開發、輸配、轉化、利用全過程和中美煤炭清潔高效利用技術進行了系統調研和分析研究,并重點回答了我國四類非常規天然氣資源的潛力、開發經濟性、技術對策、開發利用路線等核心問題。
煤炭革命核心在于清潔化
《戰略研究》指出,煤炭作為中國主體能源的地位在相當長時間內不會動搖。今后較長一段時間,中國煤炭消費量將持續增長,峰值在45億噸左右。預計到2030年,煤炭消費總量仍占一次能源消費總量的55%。
“作為中國的基礎能源,煤炭肯定要革命,但不是‘革煤炭的命’。”謝克昌表示,“后煤時代尚早,‘去煤化’不可取。煤炭領域革命的核心在于整體推進煤炭在全行業、全產業鏈的清潔利用。”
《中國能源報》記者注意到,《戰略研究》形象地提出我國煤炭資源“井”字型分布格局,系統提出了科學產能綜合評價體系,建立了煤炭質量宏觀評價“潔配度”指標,并通過案例研究了輸煤輸電經濟成本平衡點。此外,《戰略研究》還對各類先進發電技術進行了多方面比較,對各類煤化工產品進行了全生命周期分析。同時分析了煤基多聯產系統的優勢和發展方向,提出了污染物約束下的煤炭消費量上限。
“井”字型分布格局圖顯示,我國東部、中部和西部九大產煤區總體保有儲量為17961億噸,其中晉陜蒙(西)寧區占10000億噸,北疆區占2000億噸,煤炭開發戰略性西移已成必然趨勢。
就運輸優化,《戰略研究》指出,輸煤輸電經濟成本平衡點在1800公里左右。山西、內蒙古、寧夏在煤炭輸電經濟上有一定優勢,實行洗精煤輸煤、洗中煤輸電能源利用效率較高。新疆距負荷中心較遠,長遠看應重點考慮輸煤,但近期因運力建設等問題,有必要著力發展輸電。
而在科學開發、先進發電、轉化升級等方面,《戰略研究》直指轉變,即開發由以需定產向科學開發轉變、燃煤發電由局部領先向整體節能環保轉變、煤化工由低效高污染向高效清潔節水轉變。
值得一提的是,此次研究成果首次提出了清潔、高效和可持續三大核心戰略目標,即到2020年,燃煤SO2、NOx和煙塵排放量分別低于1315萬噸、1065萬噸和465萬噸。到2030年,三項排放量分別低于960萬噸、760萬噸和360萬噸;到2020年,平均供電煤耗和煤炭系統效率分別達到320克/千瓦時和50%,到2030年,兩個數據變為310克/千萬時和52%;到2020年,煤炭消費量控制目標、開發量控制目標分別低于49億噸和45億噸,到2030年低于50億噸和45億噸;科學產能占總產量比重由2020年的70%升至2030年的85%。
非常規天然氣事關能源安全
“我國油氣自給率呈逐年下降之勢,國家能源安全面臨更嚴峻的挑戰。”謝克昌表示,“加快非常規天然氣開發利用,對改善我國能源結構、保證國家能源安全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戰略研究》落實了我國頁巖氣、致密煤層氣和天然氣水合物四類非常規天然氣的資源總量、分布與經濟性,并認為其儲量豐富,是天然氣工業快速發展的重要資源基礎。其中,海項頁巖氣資源量8.8萬億方、致密氣基本落實資源量11萬億方、煤層氣核實資源量11萬億方,天然氣水合物初步評價遠景資源總量超過100萬億方。
就開發利用趨勢和路線圖,《戰略研究》預測,到2015年前后,非常規氣產量將達到800億方左右,2020年前后達到1500億方,到2030年前后,達到3100億方。同時,非常規氣發展可以實施“三步走”,即“十二五”期間,頁巖氣以先導開發示范區建設為主,致密氣、煤層氣快速發展;“十三五”期間,頁巖氣實現工業起步,致密氣和煤層氣規模發展;2020年以后,頁巖氣快速發展,致密氣、煤層氣穩步發展,水合物力爭實現工業起步。
對此,《戰略研究》提出五項建議:提升非常規天然氣資源開發利用的戰略地位;分類加大非常規天然氣先導開發示范區,形成有我國特色的技術體系、管理體制機制和低成本有效發展之路;給予非常規天然氣財稅優惠政策;搭建國家級研發平臺,加強基礎理論研究、重大關鍵技術攻關、相關標準的制定等,客觀落實我國非常規天然氣資源與核心區分布;戰略謀劃天然氣與能源安全、氣候環境、地緣政治和經濟相關的策略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