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頭不對馬嘴,設計師苦不堪言
在傳統服裝設計、生產、銷售鏈條中,大量設計師需要依托生產企業,將產品付諸企業生產后,其設計創意才能與消費者見面。設計、生產、銷售層層溝通,設計師的設計語言往往也經歷了層層變化。
而在這種傳統的工業化、標準化大生產的環境下,生產和銷售企業會偏向于適合大批量生產和銷售的大眾款式,一部分特立獨行的設計師他們的方案新穎時尚、足夠亮眼,但無奈只能自娛自樂、在小圈子內做困獸之斗,所以反倒成了多數服裝企業的選款標準。所以,對于絕大多數服裝企業,他們寧愿選擇平庸保守的方案,也不會聘請一位新銳的設計師。因為設計師的雇傭費用高昂,在不懂的人看來卻更像是一個個花瓶,“撐門面”并不等于超強的“變現能力”。
在這樣的生態鏈條中,服裝設計師實際上就像是風向里的老鼠,兩頭堵:一方面服裝生產公司無法理解自己的設計方案;另一方面,他們無法直接與普通消費者接觸,一些特立獨行的好設計無法真正傳達至需要這種設計的消費者手中。
在傳統的設計、生產、銷售鏈條中,設計師、服裝企業之間出現這種牛頭不對馬嘴的情況實際上是服裝企業、設計師以及消費者之間缺乏溝通平臺造成的,這更是傳統工業化生產的一個必然結果。這樣一種環境下,服裝企業低頭按照平庸保守的款式設計服裝,設計師也閉門造車,用一顆紅心盲目追尋夢想,而不顧市場的反映。整個市場實際上正在陷入一種惡性循環之中。
“互聯網+”時代,設計師的新出路
隨著互聯網時代的極速發展,消費者實際上迎來了一個又一個體驗時代的革命。互聯網迅速普及個性化的理念,越來越多00后、90后乃至80后在網購時,越發要求彰顯個性及差異化。
時尚行業的更迭比以往更快,消費者迅速成熟起來,曾經盲目追隨國際一線品牌、到現在有更多人開始注重風格和品質。因為消費者更追求時尚、個性、小眾化,很多以前不被重視的理念和設計,現在都有了發聲的空間。這也給設計師提供了在互聯網上樹立個人品牌的影響力和市場的良機。
“互聯網+”開始改造傳統服裝行業,獨特的設計創意、原創產品是對未來服裝行業提出了新要求。在這樣的大環境下,“小而美”成了消費者追求的東西。為了適應這樣的變化,承載“小而美”的平臺也正在崛起。例如國內某服裝柔性供應鏈提供商就推出了中國本土服裝設計師扶持計劃,其聯合多方注資5000萬元組建設計師品牌孵化基金,幫助每一位有夢想的服裝設計師實現自己的時尚品牌夢想,成就更多個性化“小而美”的服裝品牌。這種新型的組織結構讓眾多名不經傳的設計師自此從傳統服裝企業構建的生態鏈中徹底獨立出來,打造自身品牌,實現品牌理想。
平臺做舞臺,設計師只做自媒體
如果我們用《失控》中,凱文·凱利的“中心化”和“去中心化”理論來看待這個問題,一切都變得非常更加容易理解了——對比傳統以營利為唯一考核目標的服裝企業生產銷售“大眾臉”服裝,上面說的這種扶持計劃的方式,就像一個自媒體平臺或是創業孵化平臺,設計師是平臺上的自媒體和創業者。
在這個平臺上,設計師會得到多種途徑的幫助與扶持,從而達到自我提升,發起者的扶持基金中,將有很重要的部分用于送設計師去到韓日、歐美等在設計領域較為走在前列的國家進行交流考察,同時也會送設計師去到服裝設計的一級院校進行進修學習。借助這個平臺,設計師們就好像進入一個大學,一方面他們會得到更高層次的知識灌輸,另一方面,同行間的交流會讓他們在這種行業氣氛中迅速成長。
設計之后,設計師不得不考慮的則是生產和銷售環節。這其實才是扶持計劃的發起者作為柔性供應鏈企業的“看家本領”——“50件起訂、3天打板、7天生產”讓其小額訂單快速生產的特點特別適合那些特例獨行的設計師及他們“小而美”的設計。發起者特有的柔性供應鏈優化能力不但可以幫助他們避免積壓大量庫存,還有利于提高資金周轉率,使得設計師的運營成本降到最低。
任何個體在掌握話語權之后,他們追求的則是更大的個人品牌和個人影響力的建立,這種意見領袖式的話語權的建立則需要通過強大渠道輸出品牌力量。為此,發起者利用與淘寶、明星衣櫥等一系列頂級電商的合作來進行設計師會員的品牌推廣、粉絲運營及產品銷售,為所有設計師會員贏得名譽與銷量。供應鏈、設計師、消費者通過互聯網的方式進行自由人的自由聯合,實現一個嶄新的生態鏈條。設計師們也可直接和消費者對接,設計消費者想要的服裝款式,設計師也終于可以按照自己的觀點設計自己心目中的服裝款式。
一年一度的“520網絡情人節”,發起者聯手明星衣櫥特推出設計師專場,而在5月25日,其與蘑菇街開展了更大規模的設計師專場,參與合作的設計師所獲得的展現機會史無前例之大。
這樣一種設計、生產、銷售的新鏈條實際上正在顛覆傳統服裝行業原有的商業邏輯,在這樣一個產業鏈條中,產品在設計師之手終于能夠快速反映市場、時尚界需求的產業環境。無論是設計師、供應鏈、銷售商還是消費者,他們在這樣一個生態中,都可以得到共贏。
總結
在服裝設計的茫茫大海中,到底什么是我們真正追求的?是即時發現消費者的喜好、用不斷地以投其所好的設計來滿足他們?還是把自己的思想和風格融入設計、從而吸引有相同喜好的消費者來跟隨我們?這個辯題在每個品牌里都不是絕對的,而是有一定比例的權衡。
這樣一個辯題在“互聯網+”這樣一個大平臺的連接下,其實得到了最新的解答:設計師終于可以和大眾消費者面對面坐在一起探討究竟什么是時尚。設計師或許可以迎合大眾消費者,推出他們所喜愛的款式;設計師也可以堅持自我,將“特立獨行”進行到底,因為在平臺下,他們總會擁有自己的死忠粉,他們始終可以保持自己所認為的“自我價值”。
迎合或者不將就——服裝設計師終于迎來了自由的時代,而這種自由則是像辛巴達這樣的企業與互聯網+時代聯合賦予的。那些有夢想、無平臺的服裝設計師們再不用如無頭蒼蠅般四處亂撞、也再不用辛苦到死地單打獨斗,有時順應浪潮、搭乘大船,是去到遠方最好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