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個備受關注的新興行業,風電從2008年開始經歷了幾年的高速發展后,目前國內在運行的風機已達七萬多臺。風機的質保期一般在2-5年,如今恰好到了大部分風機出質保的時間點,運維市場由此應運而生。根據到2020年我國風電裝機容量要達到2億千瓦的規劃,目前已有多位業內人士估計,未來風電的運營維護市場總量將達千億級別。
據資料顯示,風機的故障恢復成本極其高昂。如果是設計年等效滿負荷利用小時數2200的1.5MW機組,每度電按0.5元計,那么單臺風機年滿發收入可以達到165萬元,但若發生一次齒輪箱的重大故障,更換費用總和則可能突破百萬,這樣的損失如發生在質保期外,這筆開銷對于業主來說可謂是“不可承受之重”。
昂貴的維修費用意味著這個行業將產生巨大的利潤,而這也是業內對風電運維最廣泛的評價,包括開發商、制造商、第三方運維公司等正摩拳擦掌欲啃食這塊“大蛋糕”。
然而,在今年的兩會上,全國人大代表、明陽風電集團董事局主席張傳衛提到,現在風電裝備制造企業普遍面臨盈利困境,難以保障在產品質量提升和技術創新方面上的投資。風電設備質量不穩定,令很多風電場業主對國產機組質量表示擔憂,紛紛要求延長質保期服務。
這預示著整機制造商得繼續承擔維護風機的工作,從而致使運維市場無法完全釋放。現實的情況似乎表明,這個市場還未爆發,就陷入了一個尷尬的境地。
艱難出質保
一般而言,制造商把風機賣給開發商時會簽訂一份設備購銷合同,開發商分期付款所購置的風機,當合同交付驗收后,其會支付80%-90%的款項,剩下10%-20%即是質保金,在過了合同內規定的質保期后再返還給制造商。
然而,目前的窘境是,國內大部分風機即便到了質保期也沒有出質保。“早期的風機都是兩年質保期,在大概一年半的時候發電機壞了,更換發電機后,質保期還得順延兩年,10%的質保金很少能返還回來。”湘電風能有限公司副總經理龍辛對記者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