剝去“外衣” 揭秘最真實的特斯拉
對于熱心環保的人士,以特斯拉為代表的新能源汽車,是人們重獲藍天碧水的重要支持對象;對于股市投機者,特斯拉不過是個賺錢的機器,不論公司、產品是好是壞,自己能賺錢就是硬道理;對于各領域的創新者,特斯拉公司的酸甜苦辣,不僅代表這一個公司,而是中國創新環境的試金石。
對于馬斯克自己而言,股價漲跌、流言蜚語似乎都是“浮云”,特斯拉汽車只是他造火箭、造超高速鐵路,改造人類生活方式的其中一個作品;對于特斯拉的中國員工,特斯拉是個高風險高回報的賭博,在它剛起步的時候加入,未來自己或許將成為整個產業的領軍人物。
回頭再看,特斯拉到底是什么?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理解。我們截取了特斯拉的7個方面,分別涉及特斯拉的定位、目標、布局、電站、客戶、中國戰略、負面批評等,目的就是要剝去特斯拉身上被附加的各種“外衣”。在評價之前,無論是市場還是普通民眾,都需要一個真實的特斯拉。
“科技+新能源+汽車”,跨界當然博眼球,但如何整合“三界”各自優勢,拋棄各自劣勢,并協調跨界整合產生的產業鏈矛盾,正是特斯拉在中國亟需解決的問題。
在電子科技與汽車之間,特斯拉更傾向定位為“蘋果公司”,而不是汽車企業。一位匿名的特斯拉美國總部的經理向《國際金融報》記者透露,“你不知道我們招了多少蘋果公司的人,我們歡迎蘋果公司的員工過來,我們就是要做成蘋果公司那樣。”而當記者問他為什么選擇做手機、電腦的人,而不選擇有汽車行業經驗的人才時,他告訴記者:“汽車產業已經一百年都沒重大創新了,電動車不需要走傳統汽車的路線,特斯拉就是要做成蘋果那樣的科技公司。”
馬斯克沒有解釋如何平衡與大巨頭的利益沖突,反而表示非常希望大公司也來做電動車。“那些大的汽車公司對我們有點擔心,他們擔心了以后,可能更愿意自己也去做電動汽車了,我覺得這是好事。這樣反而能夠迫使他們,或者說倒逼他們去重視電動車這個市場。”
“就是要讓這些大公司開始認真地對待電動汽車,就是他們必須得出這種結論,如果他們不做,所有電動車的客戶就都被我們一家擁有了。” 馬斯克很少對某個問題的回答超過5句話,但這次,這個問題正是他思考的戰略重點。“為什么我覺得大公司會因為我們而開始重視電動車呢?是因為既然我們能做出很好的電動汽車,他們為什么不能呢。因為那些公司太有實力了,他們可以影響政府的規則,可以讓規章制度定得很松,非常容易就達到。”
為什么不與國家電網合作?實際上,特斯拉寧愿面臨得罪大巨頭和舉債的風險,也要獨立建設充電系統,是特斯拉的必然選擇。
主觀方面,馬斯克個性率真的同時堅守原則,他堅定認為清潔能源是自己創辦特斯拉的初衷,不會為了任何暫時的成功而舍棄初衷。事實上,翻閱特斯拉創立的歷史就會發現,特斯拉創立的初衷,就是讓清潔能源替代污染能源,讓交通更環保。
而客觀方面,特斯拉只有環保這一張牌,分析人士指出。“在中國,失去了環保這個底線,特斯拉不會得到政府支持,那時就真的只成為了‘富人的玩具’,而特斯拉想做的是主導整個電動車市場。”
作為決定特斯拉與其他電動車最大區別的電池續航里程,特斯拉的電池技術并非來自特斯拉研發。記者查閱技術參數發現,電動車的電池采用的是松下(Panasonic)提供的NCA系列(鎳鈷鋁體系)18650鈷酸鋰電池,單顆電池容量為3100毫安時。實際上,筆記本電腦等電子數碼設備使用的都是這種類型的電池,特斯拉公司做的,就是找到把這些電池組合起來的最優方案,使其電量更持久,安全性更高。
針對中國客戶定位,特斯拉中國區的意愿未必與馬斯克的初衷相同。馬斯克的“親民”目標,不一定能在他的中國團隊中得到如實貫徹——而這,正是決定中國政府對特斯拉態度的關鍵。“如果特斯拉只是作為進口豪車,中國政府很難給它落實新能源汽車的優惠政策,因為這不符合中國政府推廣新能源的目標。”新能源車產業的某研究人員告訴《國際金融報》記者。
2013年3月開始擔任特斯拉中國總經理的鄭順景,之前是豪車賓利中國公司的總經理,10年前把賓利品牌帶入中國,從零做起,把賓利中國的市場做成全球銷量第二。據科技媒體PIngWest報道,當時特斯拉總部只把中國團隊當銷售團隊,不愿意招聘其他部門人才,而且到2013年12月,直接將原蘋果公司教育部門負責人吳碧瑄空降為鄭順景的上司,從此開始招聘越來越多的蘋果公司高管進來,而原來鄭順景帶領的“汽車系”高管最終幾乎全部被排擠出特斯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