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7月5日,一封由普渡科技CEO張濤發給全體員工的長郵件曝光,郵件內容稱為了公司活下去,對公司業務和團隊做一次瘦身,意即裁員
7月5日,一封由普渡科技CEO張濤發給全體員工的長郵件曝光,郵件內容稱“為了公司活下去”,“對公司業務和團隊做一次瘦身”,意即裁員。普渡科技成立于2016年,被視為商用服務機器人領域的“明星企業”,去年9月時剛完成C+輪融資。
據一位已離職員工爆料及綜合多方消息,普渡科技員工最多的時候大約有3000人,從今年初開始裁員,員工規模預計會收縮至500人左右。針對普渡科技的裁員比例、被裁人員的賠償方案等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聯系張濤希望做進一步采訪,但后者反饋目前“不方便采訪”。
事實上,本報記者從多方消息人士采訪獲悉,自去年底今年初以來,包括普渡科技、擎朗智能、云跡科技等多家服務機器人頭部公司都有一定程度的業務收縮。
張濤在郵件中表示,“很早就深深地體會到,資本市場已經進入凜冬”,從去年底就思考“如何過冬”的問題。與此同時,郵件中還提到資本市場處于“幾十年一遇的低谷”,“股權融資筆數和金額呈斷崖式下跌”等環境變化,而商用服務機器人“全行業都未實現盈利”“未達及格線”。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普渡科技裁員引發業界對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質疑之際,7月6日,另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公開發聲:“服務機器人正處在高速增長期,媒體曝出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個別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而不是行業問題。”
為什么多家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均出現裁員的景象?普渡科技“瘦身”是經營管理出了問題還是外部環境所致?商用服務機器人能否跑通盈利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以及第三方專家。
資本依賴癥裁員成上半年普遍現象
綜合前述離職人士提供的信息以及媒體公開報道,普渡科技員工數量在2021年經歷了快速擴張,最多時發展到3000人,但從今年開始持續裁員,到此次“瘦身”完成后,員工規模或壓縮至500人。
張濤在郵件中表示,“今天資本市場的客觀因素已經到了最惡劣的時候,公司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他指出,自去年底以來,全球資本市場急轉直下,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地區沖突、連續多年新冠肺炎疫情、宏觀經濟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當前的資本市場可能正處于幾十年一遇的低谷。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今年國內的股權融資筆數和金額呈斷崖式下跌。由此可見,裁員“瘦身”是普渡科技的一場無奈“自救”,因其裁員規模突出,從而引發了行業震動。
一位來自擎朗智能的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幾乎都在裁員,擎朗智能也并不例外,從今年初到現在大致削減了800人以上,現有員工規模300人左右。”公開信息顯示,擎朗科技成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上海,旗下產品主要包括餐飲機器人、導引機器人、酒店機器人、醫療機器人。
IDC《中國餐飲行業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份額報告2021》顯示,擎朗智能在2021年中國餐飲行業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中,以48.6%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位,普渡科技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25.9%,此外,穿山甲機器人、獵戶星空的占比各為4.5%。
而成立于2014年、重點面向酒店送物機器人的云跡科技,在上半年也經歷了裁員。一位已離職的云跡科技前員工向記者指出,“裁員并不是一下子裁的,而是從今年開始陸續進行了半年多(裁員),員工規模從原先的700人縮減至300人左右。”對于這一數字變化,記者向云跡科技方面進行求證,不過其負責人稱不方便答復。
商用服務機器人,區別于面向家庭場景和C端消費者的服務機器人,一般是指to B領域的服務機器人,主要集中在物流、配送、餐飲等商業場景中,約在2016年前后萌芽,后在市場中試錯及驗證,尤其是2020年以來得益于“無接觸”經濟的發展,各種送餐機器人、送物機器人等在商場、酒店、場館等流行起來。
記者注意到,在2021年,擎朗智能、普渡科技、云跡科技等幾家頭部企業均公布了新一輪融資進展。企查查數據顯示,擎朗智能2021年1月獲得餓了么的戰略投資,后又在9月完成了2億美元的D輪融資,軟銀愿景是領投方;普渡科技則分別于去年5月、9月完成了C輪、C+輪融資,金額累計近10億元人民幣,投資隊伍中包括騰訊、美團、紅杉中國等;云跡科技同樣在2021年完成C輪、C+輪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張江科投、聯想創投、騰訊投資、中信證券、海銀資本等。
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普渡科技等商用服務機器人公司裁員并不意外,在過去的一年里,資本總體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而服務機器人企業普遍依賴融資,當融資無法幫助企業“輸血”之時,企業只能想辦法“止血”,于是通過裁員來壓縮成本就出現了。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也認為,商用服務機器人產業盡管前景被看好,但目前進入了一個“低迷周期”,相關企業不得不通過各種降本增效措施來渡過難關。
獵戶星空“嗆聲” 誰是“盈利第一家”
張濤在郵件中直言,在資本的加持下,商用機器人行業的公司估值水漲船高,出現了多家估值介于10億~2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但是,商用機器人行業還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靈魂問題,那就是全行業幾乎都未實現盈利。“靠經營主業賺錢,是商業的本質,因此從商業本質的角度來講,截至目前整個商用機器人行業都還未達及格線。在資本行情好的時候,商用機器人還不賺錢這個問題是被掩蓋了的”。
基于此,張濤及普渡科技的管理層將下半年的經營目標調整為“爭做第一家實現盈利的商用機器人公司”。他還透露,“公司經營基本面持續向好,6月份銷售回款創下今年新高。”
普渡科技的裁員風波,引發了一些“唱衰”商用服務機器人行業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競爭對手的獵戶星空搶先發聲,該公司負責人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題為《獵戶星空:服務機器人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的長信,同樣采用管理層致信全體員工的形式。
盡管長信中沒有直接提及普渡科技,但卻列舉了一些服務機器人行業中的“怪象”,比如利用資本的力量簡單地擴張產品線、擴張銷售隊伍、打價格戰、用激進的銷售策略沖擊賬面銷售額等。獵戶星空管理層表示,在戰略考量之后其采取了“極其保守”的商業策略,一是“和有些公司關鍵時刻靠代理商沖業績不一樣”,“國內市場不允許代理商壓貨,海外市場要求代理商報備落地情況,保持一個月左右的庫存;二是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必須收全款再發貨,這與其他企業采取的”預付款20%甚至10%就發貨的機制“不同。”資金如果不用好,有可能成為‘資源陷阱’,盲目地擴大規模是不對的。
更為重要的是,獵戶星空管理層還著重強調,該公司才是“第一個提出要盈利的服務機器人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里,獵戶星空的國內渠道、國內直銷、海外銷售三個營銷部門已實現了部門級盈利,公司整體虧損同比縮減了58%。
而在此之前,云跡科技高層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透露,該公司在2020年已實現了收支平衡、微盈利的狀態,由此驗證了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實現了閉環。
作為云跡科技投資方的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向記者指出,與送餐機器人、迎賓導引機器人所不同,云跡科技主要的客戶是酒店,應用場景存在差異。實際上,酒店是愿意付費解決送物問題的,而飯館、商場對機器人的付費意愿卻較弱。盡管受疫情影響,酒店旅游業受到沖擊,但在疫情期間,云跡科技面向上海方艙醫院等防疫一線提供了產品服務。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指出,當前自動配送機器人普遍成本較高,相比人工其性價比優勢并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對于參與這一領域的企業來說,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在于做出性價比更高、成本更低、負載功能更大或更靈活的產品來。
不難看出,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前景持續被從業者所看好,而且在爭奪“誰能第一個跑通盈利模式”的“比賽”中,各家企業已是摩拳擦掌,鉚足全力,未來半年有望看到商用服務機器人盈利的拐點。
據一位已離職員工爆料及綜合多方消息,普渡科技員工最多的時候大約有3000人,從今年初開始裁員,員工規模預計會收縮至500人左右。針對普渡科技的裁員比例、被裁人員的賠償方案等問題,《中國經營報》記者聯系張濤希望做進一步采訪,但后者反饋目前“不方便采訪”。
事實上,本報記者從多方消息人士采訪獲悉,自去年底今年初以來,包括普渡科技、擎朗智能、云跡科技等多家服務機器人頭部公司都有一定程度的業務收縮。
張濤在郵件中表示,“很早就深深地體會到,資本市場已經進入凜冬”,從去年底就思考“如何過冬”的問題。與此同時,郵件中還提到資本市場處于“幾十年一遇的低谷”,“股權融資筆數和金額呈斷崖式下跌”等環境變化,而商用服務機器人“全行業都未實現盈利”“未達及格線”。
值得注意的是,就在普渡科技裁員引發業界對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前景質疑之際,7月6日,另一家服務機器人公司獵戶星空公開發聲:“服務機器人正處在高速增長期,媒體曝出的問題更多的應該是個別企業經營管理的問題,而不是行業問題。”
為什么多家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均出現裁員的景象?普渡科技“瘦身”是經營管理出了問題還是外部環境所致?商用服務機器人能否跑通盈利模式、實現可持續發展?對于這些問題,本報記者采訪了多位業內人士以及第三方專家。
資本依賴癥裁員成上半年普遍現象
綜合前述離職人士提供的信息以及媒體公開報道,普渡科技員工數量在2021年經歷了快速擴張,最多時發展到3000人,但從今年開始持續裁員,到此次“瘦身”完成后,員工規模或壓縮至500人。
張濤在郵件中表示,“今天資本市場的客觀因素已經到了最惡劣的時候,公司不得不做出一些調整”。他指出,自去年底以來,全球資本市場急轉直下,在國際政治經濟環境、地區沖突、連續多年新冠肺炎疫情、宏觀經濟周期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當前的資本市場可能正處于幾十年一遇的低谷。在這樣的大環境之下,今年國內的股權融資筆數和金額呈斷崖式下跌。由此可見,裁員“瘦身”是普渡科技的一場無奈“自救”,因其裁員規模突出,從而引發了行業震動。
一位來自擎朗智能的內部人士向本報記者透露。“商用服務機器人企業幾乎都在裁員,擎朗智能也并不例外,從今年初到現在大致削減了800人以上,現有員工規模300人左右。”公開信息顯示,擎朗科技成立于2010年,總部位于上海,旗下產品主要包括餐飲機器人、導引機器人、酒店機器人、醫療機器人。
IDC《中國餐飲行業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份額報告2021》顯示,擎朗智能在2021年中國餐飲行業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中,以48.6%的市場占有率位居第一位,普渡科技位居第二,市場份額為25.9%,此外,穿山甲機器人、獵戶星空的占比各為4.5%。
而成立于2014年、重點面向酒店送物機器人的云跡科技,在上半年也經歷了裁員。一位已離職的云跡科技前員工向記者指出,“裁員并不是一下子裁的,而是從今年開始陸續進行了半年多(裁員),員工規模從原先的700人縮減至300人左右。”對于這一數字變化,記者向云跡科技方面進行求證,不過其負責人稱不方便答復。
商用服務機器人,區別于面向家庭場景和C端消費者的服務機器人,一般是指to B領域的服務機器人,主要集中在物流、配送、餐飲等商業場景中,約在2016年前后萌芽,后在市場中試錯及驗證,尤其是2020年以來得益于“無接觸”經濟的發展,各種送餐機器人、送物機器人等在商場、酒店、場館等流行起來。
記者注意到,在2021年,擎朗智能、普渡科技、云跡科技等幾家頭部企業均公布了新一輪融資進展。企查查數據顯示,擎朗智能2021年1月獲得餓了么的戰略投資,后又在9月完成了2億美元的D輪融資,軟銀愿景是領投方;普渡科技則分別于去年5月、9月完成了C輪、C+輪融資,金額累計近10億元人民幣,投資隊伍中包括騰訊、美團、紅杉中國等;云跡科技同樣在2021年完成C輪、C+輪股權融資,投資方包括張江科投、聯想創投、騰訊投資、中信證券、海銀資本等。
艾媒咨詢CEO張毅表示,普渡科技等商用服務機器人公司裁員并不意外,在過去的一年里,資本總體處于“休眠或半休眠”狀態,而服務機器人企業普遍依賴融資,當融資無法幫助企業“輸血”之時,企業只能想辦法“止血”,于是通過裁員來壓縮成本就出現了。
深度科技研究院院長張孝榮也認為,商用服務機器人產業盡管前景被看好,但目前進入了一個“低迷周期”,相關企業不得不通過各種降本增效措施來渡過難關。
獵戶星空“嗆聲” 誰是“盈利第一家”
張濤在郵件中直言,在資本的加持下,商用機器人行業的公司估值水漲船高,出現了多家估值介于10億~20億美元的獨角獸公司。但是,商用機器人行業還存在一個亟待解決的靈魂問題,那就是全行業幾乎都未實現盈利。“靠經營主業賺錢,是商業的本質,因此從商業本質的角度來講,截至目前整個商用機器人行業都還未達及格線。在資本行情好的時候,商用機器人還不賺錢這個問題是被掩蓋了的”。
基于此,張濤及普渡科技的管理層將下半年的經營目標調整為“爭做第一家實現盈利的商用機器人公司”。他還透露,“公司經營基本面持續向好,6月份銷售回款創下今年新高。”
普渡科技的裁員風波,引發了一些“唱衰”商用服務機器人行業的聲音。在這種情況下,作為競爭對手的獵戶星空搶先發聲,該公司負責人向記者提供了一份題為《獵戶星空:服務機器人正處在高速發展期》的長信,同樣采用管理層致信全體員工的形式。
盡管長信中沒有直接提及普渡科技,但卻列舉了一些服務機器人行業中的“怪象”,比如利用資本的力量簡單地擴張產品線、擴張銷售隊伍、打價格戰、用激進的銷售策略沖擊賬面銷售額等。獵戶星空管理層表示,在戰略考量之后其采取了“極其保守”的商業策略,一是“和有些公司關鍵時刻靠代理商沖業績不一樣”,“國內市場不允許代理商壓貨,海外市場要求代理商報備落地情況,保持一個月左右的庫存;二是無論國內還是海外,必須收全款再發貨,這與其他企業采取的”預付款20%甚至10%就發貨的機制“不同。”資金如果不用好,有可能成為‘資源陷阱’,盲目地擴大規模是不對的。
更為重要的是,獵戶星空管理層還著重強調,該公司才是“第一個提出要盈利的服務機器人公司”。在今年第二季度里,獵戶星空的國內渠道、國內直銷、海外銷售三個營銷部門已實現了部門級盈利,公司整體虧損同比縮減了58%。
而在此之前,云跡科技高層負責人在接受本報記者采訪時也透露,該公司在2020年已實現了收支平衡、微盈利的狀態,由此驗證了其商業模式的可行性,實現了閉環。
作為云跡科技投資方的海銀資本創始合伙人王煜全向記者指出,與送餐機器人、迎賓導引機器人所不同,云跡科技主要的客戶是酒店,應用場景存在差異。實際上,酒店是愿意付費解決送物問題的,而飯館、商場對機器人的付費意愿卻較弱。盡管受疫情影響,酒店旅游業受到沖擊,但在疫情期間,云跡科技面向上海方艙醫院等防疫一線提供了產品服務。
浙江大學國際聯合商學院數字經濟與金融創新研究中心聯席主任、研究員盤和林指出,當前自動配送機器人普遍成本較高,相比人工其性價比優勢并沒有完全釋放出來。對于參與這一領域的企業來說,未來發展的突破口在于做出性價比更高、成本更低、負載功能更大或更靈活的產品來。
不難看出,商用服務機器人市場的發展前景持續被從業者所看好,而且在爭奪“誰能第一個跑通盈利模式”的“比賽”中,各家企業已是摩拳擦掌,鉚足全力,未來半年有望看到商用服務機器人盈利的拐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