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如果說當下有什么詞可以和元宇宙平分秋色,那無疑非儲能莫屬。
如果說當下有什么詞可以和元宇宙平分秋色,那無疑非儲能莫屬。
當下儲能的火爆可見一斑。相關統計顯示,2021年國家與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300多項儲能相關政策,產業鏈投資計劃已經超過了1.2萬億元。截至今年初,共有25個省份將發展儲能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根據全球最大的能源顧問公司之一的Wood Mackenzie公司預計,到2025年,全球儲能部署量將增長13倍,達到230GWh,全球儲能投資總額預計將從2019年的180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1000億美元。
儲能出現在打破能源時空限制的同時,提升了對能源的利用效率。放眼世界,能源之爭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競爭。各國科技巨頭們也都加速對儲能賽道進行布局,一場儲能技術之戰已經不可避免。
如今儲能行業已是多元化形態,這里既有寧德時代、比亞迪、華為等巨頭爭奪,也有零探智能等創業公司深扎細分場景。本篇文章中我們試圖回答以下三個主要問題:
儲能爆火原因?
國內目前儲能行業現狀?
儲能玩家會面臨哪些難題?
01.
風口刮向儲能,電化學儲能備受關注
儲能并非新鮮事物,儲能系統主要分為化學儲能和物理儲能兩大類。
化學儲能通過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主流的技術路徑包括電池儲能和氫儲能。物理儲能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形態。
其中抽水蓄能是最早儲能技術,已有100多年歷史。由于成熟技術、最經濟、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等優勢,應用最為廣泛。
據數據顯示,2000~2020年,全球儲能累計裝機類別中,抽水蓄能占比超過九成。但抽水蓄能自身也有限制性因素,由于抽水蓄能是利用山上山下兩個水庫的高度差,因此受地理環境制約,并且投資高、周期長,如今發展也漸趨緩慢。
如今全球抽水蓄能累計裝機規模有所下滑,但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依然是主要的儲能方式之一。
另外氫儲能也成為市場關注重點。但目前氫儲能技術成本過高,難以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推廣應用階段,產業鏈發展也處于早期。
和前面兩者相比,電化學儲能安裝靈活、建設周期短,應用范圍等優勢,被認為是最具商業化前景的技術方向。據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占比提升2.3%至7.5%。未來電化學儲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02.
儲能為什么火?
而當下儲能賽道大火,主要離不開政策的“東風”和能源結構的改變。
首先是政策直接推動了儲能市場的發展,如今中國已明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戰略目標。
2022年3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6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存儲調節設施,強化多元化智能化電網基礎設施支撐,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適應能力。
其次能源結構的改變。當前我國仍以火電為主,未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的占比將大比例提升。根據發改委預測,到2050年,僅光伏發電就將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約39%。
但風電、光伏發電系統,受環境條件影響巨大,很容易產生發了電但沒有使用的結局,繼而產生‘棄風棄光’問題。而儲能可以將電力在輸電終端儲存起來,用電端不再單純依賴電網供給,因此儲能成為未來電網重要的一環。
儲能在電網系統中的作用(圖中金研究院)
另外,當發電端的輸出與用電端的負載不匹配時,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將面臨挑戰,儲能系統可以為電網運行提供調峰、需求響應等多種服務,有效實現電網削峰填谷,緩解高峰供電壓力,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政策和能源結構的雙重作用下,直接刺激了儲能產業。尤其電池技術發展,電化學儲能駛上了“快車道”,帶動了整個儲能市場的發展。
03.
儲能背后的巨頭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數據,2022 年上半年并網、投運的儲能項目共66個,其中51個電化學儲能項目、12個抽水蓄能項目等,項目個數同比增長 37.5%。
儲能需求旺盛 ,應用前景廣泛。而儲能已經成為科技巨頭們爭相布局的重點業務之一,其代表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
在2011年成立之初,寧德時代就布局儲能電池業務。原寧德時代二號人物黃世霖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寧德時代成立之初就定下兩個業務目標,一個是動力電池,另一個是儲能電池。
數十年來,寧德時代不斷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儲能賽道,如今儲能系統營收也實現連年增長。
根據寧德時代2021年財報,其總營收為1303.56億元,同比增長159.0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9.31億元,同比增長185.34%,其中,儲能系統業務營收為136.24億元,同比暴增601.01%,占總營收的比例為10.45%。
相比于寧德時代,比亞迪則在更早的開始探索儲能。2008年,比亞迪電力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開始重點布局儲能領域。如今其儲能產品已經實現全方位覆蓋。
根據比亞迪發布的2020年業績數據,分產品來看,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收入約為120.88億元,凈利潤為24億元,占總利潤的8%,同比增長24%。而儲能業務正包含在其中。其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裝機總量約12.598GWh。
當然儲能掘金的巨頭遠不止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華為、陽關能源、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相繼“大手筆”入局儲能。可以預見,儲能領域的競爭也將愈發激烈。
04.
另辟蹊徑的創業公司
巨頭們在儲能領域領走在了前列,但是儲能畢竟是個大賽道,仍有一些創業公司在細分賽道找到新的場景。
我國電力系統主要由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三個部分組成。各類電站首先將電力出售給國家電網,再由國家電網再將電力輸送、配送給終端的各類用戶。
正如前文所述電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無法被直接儲存,因此儲能在這三端出現是必然的。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相比發電側、電網側的高壁壘,用電側的儲能需求便成為這場大機會中的突破口。具體到用戶側的話,可以分為工商業儲能和家庭戶用儲能,其中工商業方向儲能是個巨大市場。
在我國,70%的用電在于工商業。隨著電網峰谷價差拉大,利用峰谷價差來降低企業的用電成本成為趨勢,這直接拉動工商業企業的儲能裝機積極性;另外“雙碳”目標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自建光伏等清潔能源,儲能則可以百分百消納綠電,防止倒送電網,最大化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創業的方向已經確定,但選擇哪一種方式成為新的難題。一般來說,儲能方式可分為集中式和分布式兩大類。
所謂集中式儲能,是一個集裝箱箱體中設有若干電池柜,在電池柜里塞滿電池,以達到儲能的目的。不過集中式儲能適用于大型電站、電網等場景。對于大部分工商業場景,缺少足夠的空間來支撐。相反分布式儲能可以把儲能設備被分割為若干模塊,部署更加靈活,成本也更低、效率更高。
在零探智能創始人&CEO陳燁然看來,對于工廠、產業園區、充電站、商業樓宇、數據中心等來說,分布式儲能是剛需。帶著這樣的決心,陳燁然選擇再次創業。
2021年10月零探智能成立,通過開發分布式儲能產品和服務,聚焦儲能系統硬件、軟件和虛擬電廠交易平臺的研發,為工廠、商業樓宇等工商業市場提供儲能解決方案。
在整機性能方面,第一款量產產品 Tensorpack T 200kWh/100kW 分布式儲能系統整機循環壽命超8000次,最高效率超91%,占地小于2平米,模塊化設計,靈活擴容,適應多樣化的客戶需求,在現場即連即用,將分布式儲能理念和靈活部署等特性高效發揮。
如何保證安全以及高效利用儲能也是關鍵。零探智能分布式儲能系統采用高度集成的設計理念,將傳統的電池管理、能量管理、熱管理和PCS等控制系統集成于一個邊緣計算平臺,結合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端邊融合控制技術,極大地提升了控制的實時性和可靠性。
雖然儲能市場的走紅,越來越多競爭者出現。但整個儲能行業都還在起步階段,所以還有很多機會。
陳燁然曾在采訪中表示,能源行業的產業鏈不像互聯網那樣能夠快速擴張,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并不是資本進去之后就一定會產生很大助力。
05.
儲能行業的困境
招商證券對2025年國內用戶側、發電側、電網側等儲能需求進行了估算,對應的儲能需求大約為110GWh,市場也是非常廣闊。雖然儲能市場已經爆發,但仍面臨著很多難題。
盈利模式沒有走通
據了解,國內儲能產品營收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直接售賣集中儲能/獨立儲能產品;
二是通過提供運維服務;
三是提供調頻調峰等輔助服務。
雖然儲能廠商主要盈利模式比較清晰,但儲能獲利之路(儲能投資建設獲利之路)還沒走通。比如在工商業側,主要通過在低價將電力存儲起來,在電價高峰時為企業提供電力,低買高賣,賺市場價差。
而在價差套利上,峰谷價差要到0.7元/Wh以上才能穩定運營。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收入會相對可觀,浙江的峰谷價差最大,可以做到3年多回本。但在大部分地方很難有這樣的差價,儲能企業甚至需要補貼得以生存。
成本價格上漲
在儲能系統的產業鏈中,電池是儲能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本超過50%。隨著儲能產業的爆火,當下電池原材料價格也是一路走高。
據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2022年6月,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為每噸47.10萬元,同比增長高達420.94%。成本的大幅上漲也讓企業利潤下降,“增收不增利”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儲能企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電池技術
儲能的儲能系統的核心部件包括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和儲能逆變器。其中電池在不同時間、不同溫度、不同倍率的充放電循環,對于電池壽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工信部發布標準中,要求儲能型電池循環壽命≥5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但實際上行業中所用電池循環次數大多在3000~6000次。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儲能企業必然面臨著電池更換的成本支出,這延長了收回成本的周期。
當然任何產業發展的早期,都會有陣痛期。未來誰能最早解決商業化難題,提高電池壽命降低成本,誰就能占據儲能市場的先機。
06.
儲能的“長征”剛開始
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政策、資本和技術合力“攻關”下,儲能產業必將快速崛起。
在儲能這個領域,科技巨頭尤其是新能源巨頭們想找到新的增長曲線,而創業公司試圖通過創新尋找新的細分場景,成為行業的黑馬。這注定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的競爭的局面。
但對儲能賽道來說,萬億長征的第一步才開始,鹿死誰手猶未定。

當下儲能的火爆可見一斑。相關統計顯示,2021年國家與地方政府相繼出臺了300多項儲能相關政策,產業鏈投資計劃已經超過了1.2萬億元。截至今年初,共有25個省份將發展儲能寫入了政府工作報告。
根據全球最大的能源顧問公司之一的Wood Mackenzie公司預計,到2025年,全球儲能部署量將增長13倍,達到230GWh,全球儲能投資總額預計將從2019年的180億美元增加到2025年的1000億美元。
儲能出現在打破能源時空限制的同時,提升了對能源的利用效率。放眼世界,能源之爭已經上升到國家層面競爭。各國科技巨頭們也都加速對儲能賽道進行布局,一場儲能技術之戰已經不可避免。
如今儲能行業已是多元化形態,這里既有寧德時代、比亞迪、華為等巨頭爭奪,也有零探智能等創業公司深扎細分場景。本篇文章中我們試圖回答以下三個主要問題:
儲能爆火原因?
國內目前儲能行業現狀?
儲能玩家會面臨哪些難題?
01.
風口刮向儲能,電化學儲能備受關注
儲能并非新鮮事物,儲能系統主要分為化學儲能和物理儲能兩大類。
化學儲能通過將電能轉化為化學能,主流的技術路徑包括電池儲能和氫儲能。物理儲能包括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飛輪儲能等形態。

其中抽水蓄能是最早儲能技術,已有100多年歷史。由于成熟技術、最經濟、最具大規模開發條件等優勢,應用最為廣泛。
據數據顯示,2000~2020年,全球儲能累計裝機類別中,抽水蓄能占比超過九成。但抽水蓄能自身也有限制性因素,由于抽水蓄能是利用山上山下兩個水庫的高度差,因此受地理環境制約,并且投資高、周期長,如今發展也漸趨緩慢。
如今全球抽水蓄能累計裝機規模有所下滑,但在未來較長時間內,依然是主要的儲能方式之一。
另外氫儲能也成為市場關注重點。但目前氫儲能技術成本過高,難以實現大規模商業化推廣應用階段,產業鏈發展也處于早期。
和前面兩者相比,電化學儲能安裝靈活、建設周期短,應用范圍等優勢,被認為是最具商業化前景的技術方向。據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底,電化學儲能的累計裝機占比提升2.3%至7.5%。未來電化學儲能仍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02.
儲能為什么火?
而當下儲能賽道大火,主要離不開政策的“東風”和能源結構的改變。
首先是政策直接推動了儲能市場的發展,如今中國已明確2030碳達峰、2060碳中和的戰略目標。
2022年3月21日,國家發改委、國家能源局印發《“十四五”新型儲能發展實施方案》,明確提出,到2025年新型儲能由商業化初期步入規模化發展階段、具備大規模商業化應用條件;到2030年,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6月1日,國家發改委等九部門印發《“十四五”可再生能源發展規劃》,提出加快建設可再生能源存儲調節設施,強化多元化智能化電網基礎設施支撐,提升新型電力系統對高比例可再生能源的適應能力。
其次能源結構的改變。當前我國仍以火電為主,未來風力發電、光伏發電的占比將大比例提升。根據發改委預測,到2050年,僅光伏發電就將占到全社會用電量的約39%。
但風電、光伏發電系統,受環境條件影響巨大,很容易產生發了電但沒有使用的結局,繼而產生‘棄風棄光’問題。而儲能可以將電力在輸電終端儲存起來,用電端不再單純依賴電網供給,因此儲能成為未來電網重要的一環。

儲能在電網系統中的作用(圖中金研究院)
另外,當發電端的輸出與用電端的負載不匹配時,電力系統的穩定性將面臨挑戰,儲能系統可以為電網運行提供調峰、需求響應等多種服務,有效實現電網削峰填谷,緩解高峰供電壓力,為電網安全穩定運行提供了新的途徑。
在政策和能源結構的雙重作用下,直接刺激了儲能產業。尤其電池技術發展,電化學儲能駛上了“快車道”,帶動了整個儲能市場的發展。
03.
儲能背后的巨頭
根據中國化學與物理電源行業協會儲能數據,2022 年上半年并網、投運的儲能項目共66個,其中51個電化學儲能項目、12個抽水蓄能項目等,項目個數同比增長 37.5%。
儲能需求旺盛 ,應用前景廣泛。而儲能已經成為科技巨頭們爭相布局的重點業務之一,其代表企業寧德時代、比亞迪。
在2011年成立之初,寧德時代就布局儲能電池業務。原寧德時代二號人物黃世霖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寧德時代成立之初就定下兩個業務目標,一個是動力電池,另一個是儲能電池。
數十年來,寧德時代不斷通過成立合資公司、入股等方式布局儲能賽道,如今儲能系統營收也實現連年增長。
根據寧德時代2021年財報,其總營收為1303.56億元,同比增長159.06%;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為159.31億元,同比增長185.34%,其中,儲能系統業務營收為136.24億元,同比暴增601.01%,占總營收的比例為10.45%。
相比于寧德時代,比亞迪則在更早的開始探索儲能。2008年,比亞迪電力科學研究院正式成立,開始重點布局儲能領域。如今其儲能產品已經實現全方位覆蓋。
根據比亞迪發布的2020年業績數據,分產品來看,二次充電電池及光伏業務收入約為120.88億元,凈利潤為24億元,占總利潤的8%,同比增長24%。而儲能業務正包含在其中。其新能源車動力電池及儲能電池裝機總量約12.598GWh。
當然儲能掘金的巨頭遠不止寧德時代、比亞迪等,華為、陽關能源、億緯鋰能、國軒高科等相繼“大手筆”入局儲能。可以預見,儲能領域的競爭也將愈發激烈。
04.
另辟蹊徑的創業公司
巨頭們在儲能領域領走在了前列,但是儲能畢竟是個大賽道,仍有一些創業公司在細分賽道找到新的場景。
我國電力系統主要由發電側、電網側、用戶側三個部分組成。各類電站首先將電力出售給國家電網,再由國家電網再將電力輸送、配送給終端的各類用戶。
正如前文所述電能有一個非常明顯的特點,即無法被直接儲存,因此儲能在這三端出現是必然的。
對于創業公司來說,相比發電側、電網側的高壁壘,用電側的儲能需求便成為這場大機會中的突破口。具體到用戶側的話,可以分為工商業儲能和家庭戶用儲能,其中工商業方向儲能是個巨大市場。
在我國,70%的用電在于工商業。隨著電網峰谷價差拉大,利用峰谷價差來降低企業的用電成本成為趨勢,這直接拉動工商業企業的儲能裝機積極性;另外“雙碳”目標促使越來越多的企業自建光伏等清潔能源,儲能則可以百分百消納綠電,防止倒送電網,最大化提升新能源利用率。
創業的方向已經確定,但選擇哪一種方式成為新的難題。一般來說,儲能方式可分為集中式和分布式兩大類。
所謂集中式儲能,是一個集裝箱箱體中設有若干電池柜,在電池柜里塞滿電池,以達到儲能的目的。不過集中式儲能適用于大型電站、電網等場景。對于大部分工商業場景,缺少足夠的空間來支撐。相反分布式儲能可以把儲能設備被分割為若干模塊,部署更加靈活,成本也更低、效率更高。
在零探智能創始人&CEO陳燁然看來,對于工廠、產業園區、充電站、商業樓宇、數據中心等來說,分布式儲能是剛需。帶著這樣的決心,陳燁然選擇再次創業。
2021年10月零探智能成立,通過開發分布式儲能產品和服務,聚焦儲能系統硬件、軟件和虛擬電廠交易平臺的研發,為工廠、商業樓宇等工商業市場提供儲能解決方案。
在整機性能方面,第一款量產產品 Tensorpack T 200kWh/100kW 分布式儲能系統整機循環壽命超8000次,最高效率超91%,占地小于2平米,模塊化設計,靈活擴容,適應多樣化的客戶需求,在現場即連即用,將分布式儲能理念和靈活部署等特性高效發揮。
如何保證安全以及高效利用儲能也是關鍵。零探智能分布式儲能系統采用高度集成的設計理念,將傳統的電池管理、能量管理、熱管理和PCS等控制系統集成于一個邊緣計算平臺,結合基于深度學習算法的端邊融合控制技術,極大地提升了控制的實時性和可靠性。
雖然儲能市場的走紅,越來越多競爭者出現。但整個儲能行業都還在起步階段,所以還有很多機會。
陳燁然曾在采訪中表示,能源行業的產業鏈不像互聯網那樣能夠快速擴張,它有自己的發展規律,并不是資本進去之后就一定會產生很大助力。
05.
儲能行業的困境
招商證券對2025年國內用戶側、發電側、電網側等儲能需求進行了估算,對應的儲能需求大約為110GWh,市場也是非常廣闊。雖然儲能市場已經爆發,但仍面臨著很多難題。
盈利模式沒有走通
據了解,國內儲能產品營收大概可以分為三個方面:
一是直接售賣集中儲能/獨立儲能產品;
二是通過提供運維服務;
三是提供調頻調峰等輔助服務。
雖然儲能廠商主要盈利模式比較清晰,但儲能獲利之路(儲能投資建設獲利之路)還沒走通。比如在工商業側,主要通過在低價將電力存儲起來,在電價高峰時為企業提供電力,低買高賣,賺市場價差。
而在價差套利上,峰谷價差要到0.7元/Wh以上才能穩定運營。在一些經濟發達地區收入會相對可觀,浙江的峰谷價差最大,可以做到3年多回本。但在大部分地方很難有這樣的差價,儲能企業甚至需要補貼得以生存。
成本價格上漲
在儲能系統的產業鏈中,電池是儲能系統最重要的組成部分,成本超過50%。隨著儲能產業的爆火,當下電池原材料價格也是一路走高。
據上海有色網數據顯示,2022年6月,電池級碳酸鋰價格為每噸47.10萬元,同比增長高達420.94%。成本的大幅上漲也讓企業利潤下降,“增收不增利”成為行業普遍現象,儲能企業承受了巨大的壓力。
電池技術
儲能的儲能系統的核心部件包括電池組、電池管理系統和儲能逆變器。其中電池在不同時間、不同溫度、不同倍率的充放電循環,對于電池壽命都有不同程度的影響。
在工信部發布標準中,要求儲能型電池循環壽命≥5000次且容量保持率≥80%。但實際上行業中所用電池循環次數大多在3000~6000次。項目運行一段時間后,儲能企業必然面臨著電池更換的成本支出,這延長了收回成本的周期。
當然任何產業發展的早期,都會有陣痛期。未來誰能最早解決商業化難題,提高電池壽命降低成本,誰就能占據儲能市場的先機。
06.
儲能的“長征”剛開始
中國提出二氧化碳排放力爭2030年前達到峰值,力爭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在政策、資本和技術合力“攻關”下,儲能產業必將快速崛起。
在儲能這個領域,科技巨頭尤其是新能源巨頭們想找到新的增長曲線,而創業公司試圖通過創新尋找新的細分場景,成為行業的黑馬。這注定將會出現前所未有的的競爭的局面。
但對儲能賽道來說,萬億長征的第一步才開始,鹿死誰手猶未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