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蒸汽機時代到電氣化時代,從電氣化時代到信息時代,背后制造工廠有了顯著變化。從早期的英國、德國手工打造蒸汽機,到風靡一
從蒸汽機時代到電氣化時代,從電氣化時代到信息時代,背后制造工廠有了顯著變化。從早期的英國、德國手工打造蒸汽機,到風靡一時的福特流水生產線,再到大規模集成、自動化手臂投入使用,每一個時代都有與其特點相對應的制造工廠。
如今,隨著從信息時代向智能時代進發,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工業4.0變革。大量工廠要接受數字化轉型的洗禮,追求智能工廠的精益求精、人力解放、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11月4日,馬斯克現身2022年度巴倫投資大會,提到一個工廠小事。他在生產線發現電池組頂部有三個玻璃纖維墊,問有什么用處?靜音團隊以為那是安全團隊要的,用來防止火災;安全團隊以為是靜音團隊要的,用來降噪。這個烏龍導致生產線阻塞,馬斯克明白后立馬去掉了玻璃纖維墊。
特斯拉超級工廠無疑是當今智能工廠的代表。這一細節表明,無論工廠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多么高,具有自主判斷能力的人,仍然不可或缺。
中國近幾十年來,有“世界工廠”之稱,在向智能制造進化的途中,如何實現工廠、機器、人工智能與人的有機協作,共同進化,或許是擺在中國智能制造面前必須要克服的課題。
而這同時也蘊含著刷新中國智能制造的新內涵。
告別狂野增長
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可以以大規模手機生產為例。以前功能機本身不智能,2007年才開始智能,在這之后的10年,智能手機行業野蠻生長,機遇多于挑戰。
作為傳統國產品牌,OPPO擁有自己的工廠,公開資料顯示,與業內其它手機廠商不同,其手機自產率超過80%。
據OPPO制造與品質事業部總裁郭小聰回憶,OPPO 2008年時一個月只能生產20萬臺手機,到2016年增至200萬臺/月,2019年更達到了2000萬臺/月,十年內產能增大了100倍。
這一過程中,OPPO既要擴大自有制造的產能,又要實現數字化轉型,讓工廠更智能。
然而 ,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沖上巔峰,行業進入飽和期,上下游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消費者需求日益精細化,導致手機SKU增加;另一方面,廠商的產品品類橫向增長,擴展至智能手表等IoT產品。OPPO以往一年只生產10-20款產品,現在一年已增至60-80款產品。各方的變化對制造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品頭號品類,制造卻不如白電行業成熟。其特點是市場變化快、產品周期短。需求改變導致生產變化,生產變化意味著產能發生改變,而產能又會影響到物流倉儲;產品生產從定義、測試到組裝等環節,標準都不同,例如折疊屏和直板手機工藝不同,所需要的螺絲標準也不一樣。整個鏈條若沒有統一標準管理,將產生大量的資源浪費,成本增倍。
上世紀初,福特汽車用流水線生產模式打開了汽車工業革命的大門。這家公司通過減少SKU,擴大規模化效應,以降低成本,交付更多汽車,讓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產品。
時過境遷,單純調整生產線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市場需求,智能化轉型才是最優解。
OPPO在實踐中意識到智能化轉型的重要性。2017年,OPPO全球化布局走向歐洲運營商市場,發現這里的玩法與傳統運作模式發生了沖突:歐洲運營商會先給你13周的訂單,但傳統的玩法是先主觀預測產量。面對這一情況,OPPO一時有些措手不及。
加之市場飽和期,疫情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等方面的影響,都證明了原先預測訂單生產模式已不適應當下市場環境。
調整已成必然。通過一系列內外疏通,從標準化、自動化、數字化,到智能化,3年時間,OPPO郭小聰表示,把制造周期從16天調整到6.8天,最新推出的Reno9即是如此。
他表示,從2023年起,將從預測生產模式轉為ATO(按訂單式)模式,即不再采用主觀決策,而是先獲取代理商需求,規范其對自身訂單的預估,從而縮短后續制造流程的時間。從準備原料、組裝貼片,到總裝、測試,再到物流,制造周期進一步縮短至6天以下。
機械臂不等于智能制造
沒有統一標準前,一切“智能”都是紙老虎。
從2016年到2020年,OPPO內部引入了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而這些設備的導入時間前后差異導致設備設計差異比較大。想要讓所有的設備保持生產一致性,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標準化。
據郭小聰透露,公司在2020-2022年期間基本按下了擴張“暫停鍵”,不再大量引進新設備,為的是重新梳理工廠里標準化流程。
OPPO 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物理標準化。彼時OPPO有15000臺設備,要把同功能的不同設備歸類,把不同供應商設備歸類;
第二,數字標準化。由于不同供應商設備之間的系統完全不同,OPPO花了大量精力搭建新的軟件控制平臺,從而實現一個軟件管理不同供應商的硬件設備;
第三,海外建廠標準化。由于國內外的法律法規等因素,廠房落地的情況不同,OPPO將海外建廠的流程標準化,可實現全球各地應要求快速建廠。
原先中國企業數字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沒有自己的軟件系統,硬件買回來能裝,卻需要供應商來管理,這大大影響了生產效率和設備維護成本。
不僅是硬件設備的軟件不同,財務和研發管理等系統軟件也不同。各系統之間的割裂導致信息不流通,這也是傳統企業數字化時頭疼的問題。例如ERP(企業資源管理)、CRM(全單銷售管理)和TMS(物流運輸管理系統)之間無法無縫交換信息,從上至下的影響,致使管理過程不透明。
據郭小聰舉例說,公司以前與供應商的溝通方式比較傳統,生產計劃鏈條一致性很差。外部的訂單需求是一個計劃,來到集成產品交付部,得消化分解成物料需求計劃和生產執行計劃,供應鏈接到的又是新計劃。一個鏈條里計劃混亂,信息無法打通,溝通成本高。
于是OPPO在2020年啟動了供應鏈系統變革,以解決內部計劃和外部供應商計劃不一致,完成供應鏈管理系統(SRM)升級,打通了跟供應商的交付信息鏈路。
到2021年將全公司切換至全新協同辦公平臺TT和公司應用協同辦公平臺MO,把 ERP、PLM、研發管理和財務管理等系統要素集成,用一個系統串聯起不同的環節,讓信息流在同一個平臺上跑了起來。
這些所有前置性的標準定下之后,才算搭建好智能制造基礎。
數字化轉型轉到哪里
標準化之后,切實的自動化才能進一步實現“智能”。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貢獻了全球67%的手機產量,全球每3臺手機,有2部是中國造。盡管中國是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但全球建廠可以降低成本,這又帶來了新的挑戰。
OPPO全球擁有10個智能制造中心,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等海外工廠。怎么讓這些工廠標準統一?
首先,在生產環節中,OPPO使用了一些技術手段,實現了各工廠要求的標準化,通過(AOI:Auto Optical Inspection)光學檢測系統的導入,把對關鍵工藝的外觀標準進行了量化固化。如在貼片工序之后的印刷流程,通過全球統一的視覺檢測設備導入,保證了全球各工廠工藝參數和管控要求的一致,以保證印刷質量。
這一環節不僅在技術上代替了肉眼判斷,更精確,且通過數字化將判定標準上傳至系統,再應用到全球其它工廠,可保證各工廠的交付一致性。
其次,OPPO還嘗試了VR方案。如折疊屏手機的生產涉及新設備操作與工藝要求,當印度工廠需設備調試時,工程師就得出國。OPPO選擇與工業VR公司合作,通過遠程設備進行指導校準,以擺脫國際人員來往的束縛。
OPPO不僅自產率超過80%,還有擁有極強的產業協同能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該能力的優勢被放大。
通過制造與研發相互磨合,OPPO優化了制造工藝,實現量產的易制造性、可制造性和可靠性。旗艦產品往往會使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初期生產良率低。通過產研協同,設計研發階段就可提前為后續生產和制造預留合理公差,避免來回返工。
郭小聰舉了個例子,折疊屏講究縫隙控制得好,并保證設計方案能讓供應商生產出來。工業領域,每個零部件尺寸都在0.01mm上下波動,而多個部件疊加會影響最終的縫隙。在產研協同幫助下,OPPO折疊屏生產良率行業居前。
2017年至今,OPPO在設備領域投入,除了產能擴張的設備,剩下50~60%的設備投入都用于品質提升與標準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總投入接近20億元人民幣。
2020年,OPPO啟動了“鳳凰計劃”,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
人性化底色,讓00后參與智能化
在中國人口眾多、中老年人慢慢增多的人口結構下,拋開“人”談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不切實際。
此前OPPO重慶工廠里有一個崗位離職率非常高,每個月該崗位平均換掉兩個人。公司做了一個調研報告,發現“最不愿意干的崗位”排名第一的永遠是那個崗位。
調查發現,原來該崗位工作強度很強,要用手去扣電池蓋。在設計中,卡扣越多越牢固,但卡扣越多,員工的手越難受。OPPO發現問題后,馬上找工程師做了一套自動化設備,員工只需做一個預扣的動作,剩下的裝配步驟便可交給設備。
如此一來,員工工作強度變小了,該崗位的離職率大大降低。配套措施調整后,重慶工廠的離職率也從原先15%降低到了2%。
“工人很多反對自動化、智能化,因為這是革他們的工作飯碗。”郭小聰說。他對于數字化、智能化的定義,是希望未來所有的工人都能通過簡單、低代碼方案提升自己工作效率。
以人為本,是OPPO數字化轉型核心。OPPO的POU手邊化(衡量工人不用挪動身體作業的一個指標)達到了90%,員工不需要轉身、彎腰和走動,就能完成他觸手可及半徑內的所有作業。OPPO還推出了五星人才激勵計劃,建立員工晉升通道,可從技能成長到薪酬福利等方面得到支持。
越來越多的00后進工廠,相比之下,他們更加厭倦傳統的機械化工作方式。但隨著智能化轉型深入,困擾著00后進廠的問題正在得到解決。
智能化轉型的本質是為了追求生產效率,而“人”應當隨著轉型升級,由原先的基礎工作升級為更高質量的工作,從而提高員工的產出。郭小聰認為智能制造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從上面推動,下面能加入,大家共同達成全員數字化、智能化目標。
尾聲
全球競爭中,中國制造正在經受挑戰。對于未來的競爭,主流意見已經明確,發展實體經濟,走高質量路線。
從拼價格,到拼品質,中國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最核心變量,依然是人。
早在2013年,德國就提出工業4.0的概念,美國也正在重新憧憬實體制造榮光。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一塊工業沃土,產業鏈十分完整,從上游材料再到下游組裝,這里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手機產業鏈閉環,還擁有強大的工業技術保障和人才體系保障。在現有優勢上,如何讓人與智能產線和諧相處,共同進化,才是未來中國實體經濟制勝之道。
OPPO是業內少有的產研一體科技企業,但目前OPPO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SMT自動化生產達到85%,自動化測試達到90%,SMT 全自動生產線和總裝生產效率都處于行業領先。每條生產線平均每10秒生產一臺手機,對比2020年,一臺機器制造成本下降接近40%。
智能化轉型這條路,播下的是一顆待收獲的種子。
這讓人想到當年OPPO堅持自身特色的篤定。2012年,互聯網手機爆火,外界紛紛認為線下渠道會被電商攻破時,OPPO依舊堅持經營線下渠道精細化、人性化轉型、深耕,終于在2016年爆發,明星機型R9售出2000萬臺,成為安卓機單品銷量冠軍。
假以時日,OPPO堅持的人性化底色的智能進化,或許能成為中國智能制造轉型升級道路上一道風景。
如今,隨著從信息時代向智能時代進發,全球制造業正在經歷工業4.0變革。大量工廠要接受數字化轉型的洗禮,追求智能工廠的精益求精、人力解放、生產效率大幅提高。
11月4日,馬斯克現身2022年度巴倫投資大會,提到一個工廠小事。他在生產線發現電池組頂部有三個玻璃纖維墊,問有什么用處?靜音團隊以為那是安全團隊要的,用來防止火災;安全團隊以為是靜音團隊要的,用來降噪。這個烏龍導致生產線阻塞,馬斯克明白后立馬去掉了玻璃纖維墊。
特斯拉超級工廠無疑是當今智能工廠的代表。這一細節表明,無論工廠自動化、智能化程度多么高,具有自主判斷能力的人,仍然不可或缺。
中國近幾十年來,有“世界工廠”之稱,在向智能制造進化的途中,如何實現工廠、機器、人工智能與人的有機協作,共同進化,或許是擺在中國智能制造面前必須要克服的課題。
而這同時也蘊含著刷新中國智能制造的新內涵。
告別狂野增長
對于這一問題的理解,可以以大規模手機生產為例。以前功能機本身不智能,2007年才開始智能,在這之后的10年,智能手機行業野蠻生長,機遇多于挑戰。
作為傳統國產品牌,OPPO擁有自己的工廠,公開資料顯示,與業內其它手機廠商不同,其手機自產率超過80%。
據OPPO制造與品質事業部總裁郭小聰回憶,OPPO 2008年時一個月只能生產20萬臺手機,到2016年增至200萬臺/月,2019年更達到了2000萬臺/月,十年內產能增大了100倍。
這一過程中,OPPO既要擴大自有制造的產能,又要實現數字化轉型,讓工廠更智能。
然而 ,2017年,全球智能手機出貨量沖上巔峰,行業進入飽和期,上下游發生了變化。一方面,消費者需求日益精細化,導致手機SKU增加;另一方面,廠商的產品品類橫向增長,擴展至智能手表等IoT產品。OPPO以往一年只生產10-20款產品,現在一年已增至60-80款產品。各方的變化對制造水平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手機作為消費電子產品頭號品類,制造卻不如白電行業成熟。其特點是市場變化快、產品周期短。需求改變導致生產變化,生產變化意味著產能發生改變,而產能又會影響到物流倉儲;產品生產從定義、測試到組裝等環節,標準都不同,例如折疊屏和直板手機工藝不同,所需要的螺絲標準也不一樣。整個鏈條若沒有統一標準管理,將產生大量的資源浪費,成本增倍。
上世紀初,福特汽車用流水線生產模式打開了汽車工業革命的大門。這家公司通過減少SKU,擴大規模化效應,以降低成本,交付更多汽車,讓消費者用更低的價格買到產品。
時過境遷,單純調整生產線已經無法滿足當前市場需求,智能化轉型才是最優解。
加之市場飽和期,疫情以及國際經濟形勢等方面的影響,都證明了原先預測訂單生產模式已不適應當下市場環境。
調整已成必然。通過一系列內外疏通,從標準化、自動化、數字化,到智能化,3年時間,OPPO郭小聰表示,把制造周期從16天調整到6.8天,最新推出的Reno9即是如此。
他表示,從2023年起,將從預測生產模式轉為ATO(按訂單式)模式,即不再采用主觀決策,而是先獲取代理商需求,規范其對自身訂單的預估,從而縮短后續制造流程的時間。從準備原料、組裝貼片,到總裝、測試,再到物流,制造周期進一步縮短至6天以下。
機械臂不等于智能制造
沒有統一標準前,一切“智能”都是紙老虎。
從2016年到2020年,OPPO內部引入了大量的自動化設備,而這些設備的導入時間前后差異導致設備設計差異比較大。想要讓所有的設備保持生產一致性,首先第一步要做的就是標準化。
據郭小聰透露,公司在2020-2022年期間基本按下了擴張“暫停鍵”,不再大量引進新設備,為的是重新梳理工廠里標準化流程。
OPPO 做了三件事情:
第一,物理標準化。彼時OPPO有15000臺設備,要把同功能的不同設備歸類,把不同供應商設備歸類;
第二,數字標準化。由于不同供應商設備之間的系統完全不同,OPPO花了大量精力搭建新的軟件控制平臺,從而實現一個軟件管理不同供應商的硬件設備;
第三,海外建廠標準化。由于國內外的法律法規等因素,廠房落地的情況不同,OPPO將海外建廠的流程標準化,可實現全球各地應要求快速建廠。
原先中國企業數字化最為人詬病的,就是沒有自己的軟件系統,硬件買回來能裝,卻需要供應商來管理,這大大影響了生產效率和設備維護成本。
不僅是硬件設備的軟件不同,財務和研發管理等系統軟件也不同。各系統之間的割裂導致信息不流通,這也是傳統企業數字化時頭疼的問題。例如ERP(企業資源管理)、CRM(全單銷售管理)和TMS(物流運輸管理系統)之間無法無縫交換信息,從上至下的影響,致使管理過程不透明。
據郭小聰舉例說,公司以前與供應商的溝通方式比較傳統,生產計劃鏈條一致性很差。外部的訂單需求是一個計劃,來到集成產品交付部,得消化分解成物料需求計劃和生產執行計劃,供應鏈接到的又是新計劃。一個鏈條里計劃混亂,信息無法打通,溝通成本高。
于是OPPO在2020年啟動了供應鏈系統變革,以解決內部計劃和外部供應商計劃不一致,完成供應鏈管理系統(SRM)升級,打通了跟供應商的交付信息鏈路。
到2021年將全公司切換至全新協同辦公平臺TT和公司應用協同辦公平臺MO,把 ERP、PLM、研發管理和財務管理等系統要素集成,用一個系統串聯起不同的環節,讓信息流在同一個平臺上跑了起來。
這些所有前置性的標準定下之后,才算搭建好智能制造基礎。
數字化轉型轉到哪里
標準化之后,切實的自動化才能進一步實現“智能”。
Counterpoint Research的數據顯示,2021年,中國貢獻了全球67%的手機產量,全球每3臺手機,有2部是中國造。盡管中國是全球公認的世界工廠,但全球建廠可以降低成本,這又帶來了新的挑戰。
OPPO全球擁有10個智能制造中心,包括印度、巴基斯坦和埃及等海外工廠。怎么讓這些工廠標準統一?
首先,在生產環節中,OPPO使用了一些技術手段,實現了各工廠要求的標準化,通過(AOI:Auto Optical Inspection)光學檢測系統的導入,把對關鍵工藝的外觀標準進行了量化固化。如在貼片工序之后的印刷流程,通過全球統一的視覺檢測設備導入,保證了全球各工廠工藝參數和管控要求的一致,以保證印刷質量。
這一環節不僅在技術上代替了肉眼判斷,更精確,且通過數字化將判定標準上傳至系統,再應用到全球其它工廠,可保證各工廠的交付一致性。
其次,OPPO還嘗試了VR方案。如折疊屏手機的生產涉及新設備操作與工藝要求,當印度工廠需設備調試時,工程師就得出國。OPPO選擇與工業VR公司合作,通過遠程設備進行指導校準,以擺脫國際人員來往的束縛。
OPPO不僅自產率超過80%,還有擁有極強的產業協同能力。在數字化轉型過程中,該能力的優勢被放大。
通過制造與研發相互磨合,OPPO優化了制造工藝,實現量產的易制造性、可制造性和可靠性。旗艦產品往往會使用新材料、新工藝和新設備,初期生產良率低。通過產研協同,設計研發階段就可提前為后續生產和制造預留合理公差,避免來回返工。
郭小聰舉了個例子,折疊屏講究縫隙控制得好,并保證設計方案能讓供應商生產出來。工業領域,每個零部件尺寸都在0.01mm上下波動,而多個部件疊加會影響最終的縫隙。在產研協同幫助下,OPPO折疊屏生產良率行業居前。
2017年至今,OPPO在設備領域投入,除了產能擴張的設備,剩下50~60%的設備投入都用于品質提升與標準化、數字化和智能化升級,總投入接近20億元人民幣。
2020年,OPPO啟動了“鳳凰計劃”,實現全面數字化轉型。
人性化底色,讓00后參與智能化
在中國人口眾多、中老年人慢慢增多的人口結構下,拋開“人”談數字化、智能化轉型,不切實際。
此前OPPO重慶工廠里有一個崗位離職率非常高,每個月該崗位平均換掉兩個人。公司做了一個調研報告,發現“最不愿意干的崗位”排名第一的永遠是那個崗位。
調查發現,原來該崗位工作強度很強,要用手去扣電池蓋。在設計中,卡扣越多越牢固,但卡扣越多,員工的手越難受。OPPO發現問題后,馬上找工程師做了一套自動化設備,員工只需做一個預扣的動作,剩下的裝配步驟便可交給設備。
如此一來,員工工作強度變小了,該崗位的離職率大大降低。配套措施調整后,重慶工廠的離職率也從原先15%降低到了2%。
“工人很多反對自動化、智能化,因為這是革他們的工作飯碗。”郭小聰說。他對于數字化、智能化的定義,是希望未來所有的工人都能通過簡單、低代碼方案提升自己工作效率。
以人為本,是OPPO數字化轉型核心。OPPO的POU手邊化(衡量工人不用挪動身體作業的一個指標)達到了90%,員工不需要轉身、彎腰和走動,就能完成他觸手可及半徑內的所有作業。OPPO還推出了五星人才激勵計劃,建立員工晉升通道,可從技能成長到薪酬福利等方面得到支持。
越來越多的00后進工廠,相比之下,他們更加厭倦傳統的機械化工作方式。但隨著智能化轉型深入,困擾著00后進廠的問題正在得到解決。
智能化轉型的本質是為了追求生產效率,而“人”應當隨著轉型升級,由原先的基礎工作升級為更高質量的工作,從而提高員工的產出。郭小聰認為智能制造不是自上而下的管理,而是從上面推動,下面能加入,大家共同達成全員數字化、智能化目標。
尾聲
全球競爭中,中國制造正在經受挑戰。對于未來的競爭,主流意見已經明確,發展實體經濟,走高質量路線。
從拼價格,到拼品質,中國智能制造轉型升級,最核心變量,依然是人。
早在2013年,德國就提出工業4.0的概念,美國也正在重新憧憬實體制造榮光。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一塊工業沃土,產業鏈十分完整,從上游材料再到下游組裝,這里可以形成一個完整的手機產業鏈閉環,還擁有強大的工業技術保障和人才體系保障。在現有優勢上,如何讓人與智能產線和諧相處,共同進化,才是未來中國實體經濟制勝之道。
OPPO是業內少有的產研一體科技企業,但目前OPPO已取得了一些階段性成果:SMT自動化生產達到85%,自動化測試達到90%,SMT 全自動生產線和總裝生產效率都處于行業領先。每條生產線平均每10秒生產一臺手機,對比2020年,一臺機器制造成本下降接近40%。
智能化轉型這條路,播下的是一顆待收獲的種子。
這讓人想到當年OPPO堅持自身特色的篤定。2012年,互聯網手機爆火,外界紛紛認為線下渠道會被電商攻破時,OPPO依舊堅持經營線下渠道精細化、人性化轉型、深耕,終于在2016年爆發,明星機型R9售出2000萬臺,成為安卓機單品銷量冠軍。
假以時日,OPPO堅持的人性化底色的智能進化,或許能成為中國智能制造轉型升級道路上一道風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