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營商因為市場份額高,繼續擴大市場份額的難度很大,所以一旦發生價格戰,就會直接導致毛利下滑,進而影響總收入。而小運營商因為可以通過價格戰搶占大運營商的市場份額,雖然毛利下滑但是總收入上升,所以適合發動價格戰。
語音戰轉型為流量戰
價格戰最立竿見影的益處是搶占市場份額,哪怕毛利很低。而iPhone是搶占市場的另一個殺手锏,曾經NTTDocomo一度不賣iPhone,因此喪失了很多年輕人群市場。但現在也開賣了。也就是說,無論是NTTDocomo還是軟銀,競爭差異無差別化了。
隨著4G網絡發展下,移動應用生態的壯大,都迫使運營商萌發“去電信化”的思潮。要知道在日本是可以攜號轉網的,日本運營商非常注重的一個數據是“離網率”,即每月有多少用戶跳轉到其他網絡,還剩多少留存用戶。
去年起NTTDocomo開始通過豐富的移動應用,通過更多優惠價格政策,把用戶留在網內。比如打造“智能生活”概念,推出包括媒體內容服務、M2M服務、環境生態服務、醫療服務、金融服務、安全服務等。這就增大了數據流量的業務占比。這就導致了數據流量業務收入,會比語音通話業務收入占比高。
從用戶層面來說,雖然使用了定額語音通話+流量不限的套餐服務,但流量一旦超過帶寬極限,就會自動降為3G網絡。當然日本3G與4G網速差別不大。
但價格戰也是有瓶頸的。如去年下半年,日本運營商KDDI實行了一項4G促銷計劃:只要從軟銀轉網的用戶,不僅可以免費獲贈iPhone5,還可享受套餐優惠,每月通話+LTE流量無限制,大約4000多日元。
國內4G不合適的玩法
從語音通話的價格戰到數據流量的價格戰,日本大運營商與小運營商還能堅持多久,尚屬未知。但這種玩法并不適用于國內。
國內電信巨頭都是大型國企,3G市場空間還未飽和仍有待開發,且價格戰即使有不會白熱化。但要實現4G套餐資費合理、透明,各家運營商也需要在“去電信化”的思路上走與日本截然不同的路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