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創新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
不久前,工信部等17部門聯合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加快推進機器人應用拓展。方案提出,到2025年,制造業機器人密度較2020年實現翻番,服務機器人、特種機器人行業應用深度和廣度顯著提升,機器人促進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能力明顯增強。
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成果,呈現出技術快速迭代、產業高速增長、應用持續深化等趨勢。未來需要加快機器人成熟場景普及推廣,加大新興領域產品創新,做強細分領域特色應用,推動產品向產業鏈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市場潛力不斷釋放
走進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智能機器人康復中心,記者看到,用于上肢、下肢康復等不同功能的機器人整齊排列,患者在機器人“手把手”幫助下,可主動、被動地做著上下左右移動的姿勢,配合著屏幕里多元的場景,如磨面粉、煎三文魚、抓小魚等,讓康復更精準、更有趣。
機械臂看似簡單順滑的一個個動作背后,是一臺臺高性能傳感器、控制器、電機配合等強大算法在“無縫銜接”地高速運轉,使康復服務能夠實現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副主任、康復醫學科主任吳緒波告訴記者,目前機器人主要實現了訓練效果、康復效率、智能管理三方面的助力。“比如要幫助一個中風患者站起來走路,過去需要兩三個治療師,現在有了下肢機器人,只需要一個治療師就能方便操作。而且通過智能系統集群,可以連續性地掌握患者的功能變化,精準調整治療方案并提升治療效果”。
這是我國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深入的一個縮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董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國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等數字化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對機器人提出大量需求。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工業機器人增長迅猛,除汽車、3C電子兩大需求最為旺盛的行業,化工、石油等應用市場逐步打開。預計到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110億美元。
服務機器人方面,報告說,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建筑、教育等領域持續旺盛的需求牽引,我國服務機器人存在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預計到2024年,隨著新興場景的進一步拓展,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100億美元。
持續深化“機器人+”應用
《“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聚焦制造業、農業、商貿物流、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等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推廣200個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桿企業,建設一批應用體驗中心和試驗驗證中心。
在具體應用上,面向制造業,研制焊接、裝配、噴涂、搬運、磨拋等機器人新產品,加快機器人化生產裝備向相關領域應用拓展。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打造工業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面向醫療健康,研制咨詢服務、手術、輔助檢查、輔助巡診、重癥護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復、檢驗采樣、消毒清潔等醫療機器人產品。
“這些領域均有較大的機器人應用潛力。”董凱表示,作為生產工具,工業機器人已成為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裝備,有效解決了行業精密加工難度大、惡劣環境高風險作業等痛點。作為生活幫手,以掃地機器人、陪伴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走入生活,在教育娛樂、清潔服務、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作為特種裝備,特種機器人在多個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實現創新應用,幫助人類征服“星辰大海”。
董凱認為,“機器人+”應用潛力巨大。機器人化生產裝備和生活工具將廣泛融入千行百業和日常生活,人與機器協同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增進人民福祉發揮積極作用。
增強應用基礎支撐能力
創新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圍繞構建機器人產用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機器人+”應用體驗和試驗驗證中心、開展行業和區域“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進一步增強“機器人+”應用基礎支撐能力。
董凱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要深化產用協同、整零協作,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高水平融合。充分調動用戶單位積極性,靠前參與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創新,開放應用需求以支持技術驗證和產品迭代。另一方面要央地聯動、行業攜手,開展行業和區域“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推動將機器人產品創新和應用示范納入行業重點工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本地產業特色和發展需要,開展各具特點的“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
在打造“機器人+”應用發展生態方面,董凱建議,搭建“機器人+”供需對接和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供需對接活動,推動解決跨行業的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機器人應用標準研制,推動跨行業標準互采,降低機器人應用門檻。建設一批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體驗中心和面向企業的試驗驗證中心,加速創新產品的應用推廣。(記者 郭倩 龔雯)
業內人士認為,機器人是新一代信息技術與高端制造深度融合的成果,呈現出技術快速迭代、產業高速增長、應用持續深化等趨勢。未來需要加快機器人成熟場景普及推廣,加大新興領域產品創新,做強細分領域特色應用,推動產品向產業鏈高附加值方向發展。
市場潛力不斷釋放
走進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智能機器人康復中心,記者看到,用于上肢、下肢康復等不同功能的機器人整齊排列,患者在機器人“手把手”幫助下,可主動、被動地做著上下左右移動的姿勢,配合著屏幕里多元的場景,如磨面粉、煎三文魚、抓小魚等,讓康復更精準、更有趣。
機械臂看似簡單順滑的一個個動作背后,是一臺臺高性能傳感器、控制器、電機配合等強大算法在“無縫銜接”地高速運轉,使康復服務能夠實現信息化、標準化、智能化。
上海市第七人民醫院康復醫學中心副主任、康復醫學科主任吳緒波告訴記者,目前機器人主要實現了訓練效果、康復效率、智能管理三方面的助力。“比如要幫助一個中風患者站起來走路,過去需要兩三個治療師,現在有了下肢機器人,只需要一個治療師就能方便操作。而且通過智能系統集群,可以連續性地掌握患者的功能變化,精準調整治療方案并提升治療效果”。
這是我國機器人應用不斷拓展深入的一個縮影。中國電子信息產業發展研究院產業政策研究所所長董凱對《經濟參考報》記者表示,我國智能制造、智慧農業、智慧醫療、智慧家居等數字化應用場景加速落地,對機器人提出大量需求。
根據《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報告(2022年)》,我國機器人市場規模持續快速增長,其中工業機器人增長迅猛,除汽車、3C電子兩大需求最為旺盛的行業,化工、石油等應用市場逐步打開。預計到2024年,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規模將超過110億美元。
服務機器人方面,報告說,隨著人口老齡化趨勢加快以及建筑、教育等領域持續旺盛的需求牽引,我國服務機器人存在巨大市場潛力和發展空間。預計到2024年,隨著新興場景的進一步拓展,我國服務機器人市場規模將有望突破100億美元。
持續深化“機器人+”應用
《“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聚焦制造業、農業、商貿物流、醫療健康、養老服務等10大應用重點領域,突破100種以上機器人創新應用技術及解決方案,推廣200個以上具有較高技術水平、創新應用模式和顯著應用成效的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打造一批“機器人+”應用標桿企業,建設一批應用體驗中心和試驗驗證中心。
在具體應用上,面向制造業,研制焊接、裝配、噴涂、搬運、磨拋等機器人新產品,加快機器人化生產裝備向相關領域應用拓展。推進智能制造示范工廠建設,打造工業機器人典型應用場景。面向醫療健康,研制咨詢服務、手術、輔助檢查、輔助巡診、重癥護理、急救、生命支持、康復、檢驗采樣、消毒清潔等醫療機器人產品。
“這些領域均有較大的機器人應用潛力。”董凱表示,作為生產工具,工業機器人已成為制造企業實現數字化轉型、發展智能制造的核心裝備,有效解決了行業精密加工難度大、惡劣環境高風險作業等痛點。作為生活幫手,以掃地機器人、陪伴機器人、康復機器人等為代表的服務機器人走入生活,在教育娛樂、清潔服務、醫療康復等領域實現規模應用。作為特種裝備,特種機器人在多個國家重大工程領域實現創新應用,幫助人類征服“星辰大海”。
董凱認為,“機器人+”應用潛力巨大。機器人化生產裝備和生活工具將廣泛融入千行百業和日常生活,人與機器協同發展,為轉變經濟發展方式、釋放經濟發展潛力、增進人民福祉發揮積極作用。
增強應用基礎支撐能力
創新是機器人產業發展的關鍵驅動力。《“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圍繞構建機器人產用協同創新體系、建設“機器人+”應用體驗和試驗驗證中心、開展行業和區域“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等方面提出具體舉措,進一步增強“機器人+”應用基礎支撐能力。
董凱表示,下一步一方面要深化產用協同、整零協作,推進創新鏈和產業鏈高水平融合。充分調動用戶單位積極性,靠前參與關鍵技術攻關和產品創新,開放應用需求以支持技術驗證和產品迭代。另一方面要央地聯動、行業攜手,開展行業和區域“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推動將機器人產品創新和應用示范納入行業重點工作,支持有條件的地方結合本地產業特色和發展需要,開展各具特點的“機器人+”應用創新實踐。
在打造“機器人+”應用發展生態方面,董凱建議,搭建“機器人+”供需對接和應用推廣公共服務平臺,開展豐富多樣的供需對接活動,推動解決跨行業的供需信息不對稱問題。加強機器人應用標準研制,推動跨行業標準互采,降低機器人應用門檻。建設一批面向消費者的應用體驗中心和面向企業的試驗驗證中心,加速創新產品的應用推廣。(記者 郭倩 龔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