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從無到有,由弱到強,23年過去了,如今新松已經成長為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企業之一。在這家處處洋溢著現代科技氣息的企業里,“創新”一詞已經內化為一條貫穿于生產、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主線”。
新松機器人:國內機器人技術創新發源地
圖為沈陽新松渾南智慧產業園入口
作為科研機構孵化出來的一家機器人公司,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有著天然的創新基因。
2000年,新松誕生于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由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研究開發部的30余名科研人員創建了這家高科技企業。取名“新松”是為了紀念“中國機器人之父”、沈陽自動化所原所長蔣新松。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23年過去了,如今新松已經成長為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企業之一。在這家處處洋溢著現代科技氣息的企業里,“創新”一詞已經內化為一條貫穿于生產、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主線”。
埋下一顆“創新”的種子
移動機器人(AGV)在國內的應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AGV產品在國內認知度并不高,國外廠家因為技術保密等原因不愿意出口,國內有需求的行業大多采用進口系統,由國內企業集成。
1991年,剛從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就職于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張雷便參與到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的研發中,這是他第一次涉足移動機器人領域。“沒有這項技術,生產線就‘跑’不起來。為打破技術壟斷,只能自主創新。”年輕的張雷意識到,這項研究將成為機器人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而他一投入就是30余年。
“2000年新松成立,然而在新松創建初期,移動機器人事業部并不存在。”如今已是新松公司技術總監的張雷回憶說,當時沈陽金杯汽車規劃了一條自動化汽車生產線,由于國外禁運,為了保證整條生產線的正常運轉,他們找到了新松。
新松迅速成立了包括張雷在內的5人專家團隊。無論是數九寒天還是炎炎夏日,張雷每天都騎車到沈陽金杯大東工廠,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攻關中。經過一年的攻關,新松第一代智能移動機器人在金杯公司上線。
彼時,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還處于空白期,這也是新松的首次嘗試。工位下的機器人無軌道運行,必須正直行進,且通過光電跟蹤與上方的懸鏈同步,不能出現絲毫差錯,否則就會造成事故,整條生產裝配線都要停下來。
“我們結合通信延遲,反復測試動態跟蹤算法、參數,一步步完善技術。最終,研發團隊開發出為汽車總線生產線量身定制的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解決了汽車底盤動態合裝這一技術難題。”說起此事,張雷言語中流露出驕傲。這套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是國內最早的移動機器人應用的成功案例,該技術已成為國內汽車柔性裝配的主流解決方案。
沈陽金杯汽車移動機器人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新松自主創新的AGV產品開始批量應用。移動機器人也早已成為新松的拳頭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95%以上。自2007年,新松AGV產品開始走向海外,服務眾多一線汽車品牌,改變了我國在該領域內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新松移動機器人成為我國機器人技術在現代化生產領域成功應用的典型案例。
之后的新松也在一批又一批有干勁、肯鉆研的新松人的保駕護航中,始終飛馳在創新之路上。
圖為沈正在測試的新松移動機器人
一年后(2002年),新松成功研發出點焊機器人;2003年,研發出排爆機器人;2009年,開發了系列潔凈機器人;2014年,推出數字化工廠;2017年,新松走出國門,在新加坡設立子公司,整合東南亞優質資源;2018年,24臺新松移動機器人完美亮相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
現在,新松不僅成為國內機器人技術創新之源,還創造了百余項行業第一,完成國家重要科技攻關800余項,主導或參與發布國家、行業及團隊標準80余項,擁有發明專利1300多項,產品累計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4000余家國際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一個個數字記錄著新松強大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成為新松的驕傲。
用“創新”探索產業深度和廣度
“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機器人‘走’得更穩,更‘隨心所欲’。”談到專業領域,張雷打開了話匣子。
機器人要想走得穩,首先要看得清前方的道路,導航技術對于移動機器人來說非常關鍵。通過多年積累,張雷領導的新松移動機器人團隊先后開發出多種移動機器人自主導航技術,包括基于慣性導航、激光掃描或三維視覺的導航技術等。這些新型導航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移動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迅速擴展了移動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模式,將機器人的應用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而機器人要想走得“隨心所欲”,還需要擁有一套系統調度技術。如今的機器人品類越來越豐富,同一場所內往往有數十個移動機器人協調作業。在多移動機器人的環境下,張雷的團隊針對移動機器人的運行路線、任務分工、協作方式等開發出一套能夠智能化、高效率的系統調整策略和算法,使移動機器人系統可以高效、協調地進行工作,為多機器人系統的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是有了這些積累,新松才能在韓國平昌冬奧會上創造出驚艷世界的“北京八分鐘”,向世界直觀展示了中國移動機器人的頂尖技術。在零下15℃的室外惡劣環境中,24臺新松移動機器人配合輪滑演員將整個表演推向高潮。在僅僅90秒的換場準備時間里,24臺移動機器人與舞蹈演員精準互動,16套復雜的機器人動作與演員表演、演出音樂、地面投影、場地燈光等完美融于一體。在此之前,世界范圍內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規模的移動機器人演出。
作為“北京八分鐘”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張雷自信地告訴記者:“毫不夸張地說,同樣的任務,如果再讓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來做,即便是現在,風險也非常大。然而,越是難啃的骨頭新松越要啃下來。”
多年來,新松在業內有口皆碑,不僅是因為新松技術積累雄厚、經驗豐富,更是因為新松能打硬仗,無論任務多么艱巨新松也要全力以赴完成。
在集成電路領域,為了打開卡在行業脖子上的枷鎖,新松深耕半導體行業10余年,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潔凈自動化核心系列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為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撐;在核工業領域,新松創新研發了探龍系列蛇形臂機器人等產品及智能裝備,幫助核從業者遠離惡劣危險的環境;在基建領域,新松工業機器人中厚板智能焊接系統批量應用于深中通道、葛洲壩集團水電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為大國重器保駕護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松公司考察時也強調“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如今,“自主創新”已扎根在新松人的心里。在新松公司的車間里,“科技強國,產業報國”“奮斗成就夢想,強國復興有我”“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等字幅隨處可見、格外搶眼。
深耕產業多年的張雷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不易。“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從最早模仿國外技術,慢慢有了自己的產品進入行業,到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家在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國內機器人廠商自信心增強了,自信心來自產品質量的提升,國產機器人的持續創新也帶動了整個機器人供應鏈的自主創新。”他感慨道。
如今,新松擁有科研人員4000余人,平均年齡卻只有35歲。在薪火相傳中,新松人正用“創新”開發出一系列先進適用、易于推廣的機器人系統解決方案,推動了汽車制造、新能源、半導體、核工業、3C、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化工、國防等國家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推動著中國機器人產業化進程,不斷拓展機器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來源:新松機器人
圖為沈陽新松渾南智慧產業園入口
作為科研機構孵化出來的一家機器人公司,沈陽新松機器人自動化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新松”)有著天然的創新基因。
2000年,新松誕生于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以下簡稱“沈陽自動化所”),由沈陽自動化所機器人研究開發部的30余名科研人員創建了這家高科技企業。取名“新松”是為了紀念“中國機器人之父”、沈陽自動化所原所長蔣新松。
從無到有,由弱到強,23年過去了,如今新松已經成長為全球機器人產品線最全的企業之一。在這家處處洋溢著現代科技氣息的企業里,“創新”一詞已經內化為一條貫穿于生產、經營、管理各個環節的“主線”。
埋下一顆“創新”的種子
移動機器人(AGV)在國內的應用始于20世紀90年代初。當時AGV產品在國內認知度并不高,國外廠家因為技術保密等原因不愿意出口,國內有需求的行業大多采用進口系統,由國內企業集成。
1991年,剛從西北工業大學研究生畢業,就職于中科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的張雷便參與到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的研發中,這是他第一次涉足移動機器人領域。“沒有這項技術,生產線就‘跑’不起來。為打破技術壟斷,只能自主創新。”年輕的張雷意識到,這項研究將成為機器人發展進程中的一個里程碑,而他一投入就是30余年。
“2000年新松成立,然而在新松創建初期,移動機器人事業部并不存在。”如今已是新松公司技術總監的張雷回憶說,當時沈陽金杯汽車規劃了一條自動化汽車生產線,由于國外禁運,為了保證整條生產線的正常運轉,他們找到了新松。
新松迅速成立了包括張雷在內的5人專家團隊。無論是數九寒天還是炎炎夏日,張雷每天都騎車到沈陽金杯大東工廠,全身心投入到科研攻關中。經過一年的攻關,新松第一代智能移動機器人在金杯公司上線。
彼時,中國移動機器人產業還處于空白期,這也是新松的首次嘗試。工位下的機器人無軌道運行,必須正直行進,且通過光電跟蹤與上方的懸鏈同步,不能出現絲毫差錯,否則就會造成事故,整條生產裝配線都要停下來。
“我們結合通信延遲,反復測試動態跟蹤算法、參數,一步步完善技術。最終,研發團隊開發出為汽車總線生產線量身定制的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解決了汽車底盤動態合裝這一技術難題。”說起此事,張雷言語中流露出驕傲。這套機器人柔性裝配系統是國內最早的移動機器人應用的成功案例,該技術已成為國內汽車柔性裝配的主流解決方案。
沈陽金杯汽車移動機器人的成功應用,標志著新松自主創新的AGV產品開始批量應用。移動機器人也早已成為新松的拳頭產品,在國內市場的占有率達到95%以上。自2007年,新松AGV產品開始走向海外,服務眾多一線汽車品牌,改變了我國在該領域內只有進口沒有出口的歷史,新松移動機器人成為我國機器人技術在現代化生產領域成功應用的典型案例。
之后的新松也在一批又一批有干勁、肯鉆研的新松人的保駕護航中,始終飛馳在創新之路上。
圖為沈正在測試的新松移動機器人
一年后(2002年),新松成功研發出點焊機器人;2003年,研發出排爆機器人;2009年,開發了系列潔凈機器人;2014年,推出數字化工廠;2017年,新松走出國門,在新加坡設立子公司,整合東南亞優質資源;2018年,24臺新松移動機器人完美亮相韓國平昌冬奧會閉幕式……
現在,新松不僅成為國內機器人技術創新之源,還創造了百余項行業第一,完成國家重要科技攻關800余項,主導或參與發布國家、行業及團隊標準80余項,擁有發明專利1300多項,產品累計出口到40多個國家和地區,為全球4000余家國際企業提供產業升級服務……一個個數字記錄著新松強大的創新能力,同時也成為新松的驕傲。
用“創新”探索產業深度和廣度
“我最主要的工作就是讓機器人‘走’得更穩,更‘隨心所欲’。”談到專業領域,張雷打開了話匣子。
機器人要想走得穩,首先要看得清前方的道路,導航技術對于移動機器人來說非常關鍵。通過多年積累,張雷領導的新松移動機器人團隊先后開發出多種移動機器人自主導航技術,包括基于慣性導航、激光掃描或三維視覺的導航技術等。這些新型導航技術,極大地提高了移動機器人的智能化程度,迅速擴展了移動機器人的應用范圍和應用模式,將機器人的應用水平提升到一個新的高度。
而機器人要想走得“隨心所欲”,還需要擁有一套系統調度技術。如今的機器人品類越來越豐富,同一場所內往往有數十個移動機器人協調作業。在多移動機器人的環境下,張雷的團隊針對移動機器人的運行路線、任務分工、協作方式等開發出一套能夠智能化、高效率的系統調整策略和算法,使移動機器人系統可以高效、協調地進行工作,為多機器人系統的推廣打下堅實的基礎。
正是有了這些積累,新松才能在韓國平昌冬奧會上創造出驚艷世界的“北京八分鐘”,向世界直觀展示了中國移動機器人的頂尖技術。在零下15℃的室外惡劣環境中,24臺新松移動機器人配合輪滑演員將整個表演推向高潮。在僅僅90秒的換場準備時間里,24臺移動機器人與舞蹈演員精準互動,16套復雜的機器人動作與演員表演、演出音樂、地面投影、場地燈光等完美融于一體。在此之前,世界范圍內從未出現過如此大規模的移動機器人演出。
作為“北京八分鐘”項目的主要負責人,張雷自信地告訴記者:“毫不夸張地說,同樣的任務,如果再讓世界上任何一個公司來做,即便是現在,風險也非常大。然而,越是難啃的骨頭新松越要啃下來。”
多年來,新松在業內有口皆碑,不僅是因為新松技術積累雄厚、經驗豐富,更是因為新松能打硬仗,無論任務多么艱巨新松也要全力以赴完成。
在集成電路領域,為了打開卡在行業脖子上的枷鎖,新松深耕半導體行業10余年,攻克多項關鍵核心技術,打造了擁有完全自主知識產權的潔凈自動化核心系列產品,技術指標達到國際同類產品先進水平,為提升我國集成電路產業鏈自主可控能力提供支撐;在核工業領域,新松創新研發了探龍系列蛇形臂機器人等產品及智能裝備,幫助核從業者遠離惡劣危險的環境;在基建領域,新松工業機器人中厚板智能焊接系統批量應用于深中通道、葛洲壩集團水電工程等國家重點項目,為大國重器保駕護航……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2年8月17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新松公司考察時也強調“只爭朝夕突破‘卡脖子’問題,努力把關鍵核心技術和裝備制造業掌握在我們自己手里”。
如今,“自主創新”已扎根在新松人的心里。在新松公司的車間里,“科技強國,產業報國”“奮斗成就夢想,強國復興有我”“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等字幅隨處可見、格外搶眼。
深耕產業多年的張雷切身感受到了中國機器人產業發展的不易。“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從最早模仿國外技術,慢慢有了自己的產品進入行業,到今天有越來越多的國內廠家在各個方面進行創新,國內機器人廠商自信心增強了,自信心來自產品質量的提升,國產機器人的持續創新也帶動了整個機器人供應鏈的自主創新。”他感慨道。
如今,新松擁有科研人員4000余人,平均年齡卻只有35歲。在薪火相傳中,新松人正用“創新”開發出一系列先進適用、易于推廣的機器人系統解決方案,推動了汽車制造、新能源、半導體、核工業、3C、航空航天、工程機械、化工、國防等國家重點領域高質量發展,推動著中國機器人產業化進程,不斷拓展機器人應用的深度和廣度。
來源:新松機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