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社沈陽7月11日電(記者王瑩、王郁源)“太白兄,相見恨晚!”“罷了,子美不棄,可愿與白同飲一杯?”在日前舉行的2023年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門口的“李白”與“杜甫”仿生機器人吸引了不少孩子和家長的圍觀。“杜甫”低頭沉吟,好友“李白”把酒相勸,神態之逼真,仿佛穿越歷史。
7月8日,2023年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展出的“李白”“杜甫”仿生機器人吸引了許多參觀者。 新華社記者 王郁源 攝
展會上,從可穿戴式助行器、VR眼鏡,到機械臂、工業清潔機器人,琳瑯滿目的設備帶領觀眾走入“機器人+”生產生活的奇妙世界。蓬勃的機器人產業已經悄然進入人們多領域生產生活場景。
在中國科學院沈陽自動化研究所展臺,一名研究生正在演示一款自主研發的手部康復機器人。這款產品由張道輝副研究員所帶領的課題小組研發,目前正在遼寧省人民醫院、盛京醫院進行臨床試驗。“我們希望借此幫助患者完成神經重塑,肢體功能的重建。”他說。
7月8日,工作人員在2023年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展覽會上演示一款自主研發的手部康復機器人。 新華社記者 王郁源 攝
近年來,隨著人口老齡化和勞動力不足等問題凸顯,醫療康養成為機器人產業的新增長點。盛京醫院第一康復科副主任周鳳華介紹,一款醫療設備在臨床應用中會遇到很多實際問題。科研院所和醫院加強臨床合作,可以將醫院需求和科研所設計進行有效對接,不斷優化設備,為患者提供更好的康復服務。
“實際上,很多患者在治療后需要的不再是醫療,而是康護,這就必須借助于機器設備,克服人力資源不足等問題。”周鳳華表示,“近年來,國產康養設備在使用效果、耐用性和安全性上有了顯著提升,我們科的設備已經基本實現國產化。期待可以看到更多國產機器人康養設備的出現,幫助患者早日康復。”
2023年1月,工業和信息化部等十七部門印發《“機器人+”應用行動實施方案》,提出以產品創新和場景推廣為著力點,分類施策拓展機器人應用深度和廣度。
1982年,中國第一臺工業機器人在遼寧沈陽誕生。深耕工業機器人領域40余年,這里研發的多項工業技術打破國外壟斷,讓這片老工業基地煥發新生,也為中國的工業智造再添“中國紅”。
厚板焊接是一項應用于工程機械、鐵路橋梁等經濟重點領域的技術。由于焊接對象體積龐大、重量高、結構復雜,厚板焊接對機器自主分析與軌跡修正能力提出了極高要求,曾一度依賴國外企業。為了突破技術壟斷,國家機器人產業化基地沈陽新松公司經過不斷研發,攻克了這項技術。
2018年,深中通道沉管鋼殼焊接項目成功完成。通過公司研發的工業機器人成熟的起始點尋位、焊縫跟蹤、多層多道等技術,項目實現了組焊作業無人化、智能化和全作業流程的信息化管理,推動了中國機器人發展進入新高度。
支持新興領域探索開展機器人應用,聚焦輻射帶動作用強的重點領域,一幅“機器人+”生產生活的畫卷已徐徐展開。據悉,我國工業機器人市場和產業自2010年開始快速增長,已連續九年居全球第一,自主品牌發展取得長足進步,目前已初步形成完整的產業鏈體系。
中國機械工業聯合會秘書長宋曉剛在中國沈陽國際機器人大會的主題論壇上表示,為實現我國機器人產業可持續發展,要同時發揮市場及體制優勢,以應用為引領促進產業鏈協同創新,加強與新一代信息技術、人工智能等新興技術的融合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