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張 鳳 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原副院長、研究員
前不久,由中國科學院、中國工程院主辦的“兩院院士評選2024年中國/世界十大科技進展新聞”在江蘇南京揭曉。其中,“我國科學家在世界上首次觀察到凝聚態物質中的引力子模”這一基礎研究成果入選,展現國家對基礎研究的長期重視、對前沿科學的重點關注、對原始創新的大力支持。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基礎研究處于從研究到應用、再到生產的科研鏈條起始端,地基打得牢,科技事業大廈才能建得高。”2024年底,中國科學院科技戰略咨詢研究院等機構聯合發布《2024研究前沿》報告和《2024研究前沿熱度指數》報告,展現國家基礎研究前沿領域的活躍程度和引領力的強弱,為觀察中國基礎研究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視角。
報告顯示,近年來我國基礎研究水平顯著提升。從基礎研究實力看,我國在研究前沿熱度和增長速度方面與美國的差距顯著縮小。在分領域中,2024年我國在農業科學、化學與材料科學、物理學和信息科學等四個領域展現出強大的競爭力;在臨床醫學、天文學與天體物理學領域展現出穩步提升態勢。從引領度看,我國基礎研究的引領作用不斷增強,尤其是在化學與材料科學、農業科學、物理學以及信息科學等關鍵領域的地位穩步提升。
我國在基礎研究前沿領域取得令人矚目的成就,離不開近年來持續推進的科技體制改革。人才評價、成果評價、經費管理等領域改革深入推進,激發了基礎研究的活力。比如,基礎研究投資周期長、研究難度大,更加需要穩定、持續的經費支持。落實《關于全面加強基礎科學研究的若干意見》,建立基礎研究多元化投入機制,開拓基礎研究的資金來源,有利于滿足基礎研究的長期資金需求。塑造有利于基礎研究的創新生態,必須深化基礎研究體制機制改革,發揮好制度、政策的價值驅動和戰略牽引作用。
加強基礎研究,歸根到底要靠高水平人才。整體來看,我國人才強國戰略成效顯著,但與世界科技強國相比,我國科技人才隊伍的結構性矛盾突出,戰略科學家、高水平基礎研究人才和關鍵核心技術攻關人才仍然缺乏。在人工智能、信息科學、生命科學等領域的大部分基礎研究和關鍵共性技術方面,我國人才儲備還不足。要從根本上優化人才結構,必須堅持引進和培養并重,大力培養使用戰略科學家,支持青年科技人才挑大梁、擔重任,積極引進海外優秀人才,不斷壯大科技領軍人才隊伍和一流創新團隊。
推動基礎研究發展,同樣需要高水平科技開放合作。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與高水平科技開放合作辯證統一、并行不悖。堅持以更加開放的思維和舉措擴大基礎研究國際交流合作,構筑國際基礎研究合作平臺,圍繞人類共同發展難題拓展深化聯合科研,才能營造具有全球競爭力的開放創新生態,吸引全球創新要素和頂尖人才,以更多重大原始創新為人類文明進步作出新的更大貢獻。
當前,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突飛猛進,科學研究范式發生深刻變革,基礎研究轉化周期明顯縮短,國際科技競爭向基礎前沿前移。乘勢而上,繼續深耕,以坐冷板凳的耐力做好基礎研究,就能以“無為”之學成“無不為”之功,以領先的基礎研究支撐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張 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