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分布式光伏發電在中國是有其特定發展條件的。所發電力功率(這就是傳說中的自發自用比例);3)屋頂存續性穩定。選址多在高電價、大用電負荷的商業及工業屋頂上,那么基于工商業屋頂的分布式項目投資收益率如何,是否能夠帶來良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來帶動全社會范圍的推廣呢?投入關注,其中有些業主甚至身體力行自掏腰包參與了分布式項目的投資建設。以北京某1MW工業屋頂分布式光伏發電項目為例,業主自行投資,總投資約800萬元,占平面混凝土屋頂面積約為2萬㎡。首年發電量約為122.7萬kwh,25年年均發電量約為111.6萬kwh,光伏發電時段加權平均電價約為0.8元/kwh,假設用電負荷遠遠大于光伏發電功率,即自發自用比例為100%。以年均運維成本為總投資的1%即80000元計算,那么這個項目的全投資內部收益率(IRR)約為12.1%,7年收回全部投資成本,之后的18年可以每年免費享受綠色電力帶來的經濟及社會效益。
雖然收益穩定,但是任何一家企業為了一個7年回收期的固定資產投資花上800萬元的現金,不可謂不是一個實實在在的現金壓力。所以很多企業雖然很想上馬分布式項目,但希望能夠通過采用銀行貸款的融資桿杠來減少初始投資帶來的現金流壓力。那么我們就來幫業主算一筆賬,如果采用30%資本金,70%五年期基準利率銀行貸款的資金結構,IRR提高到了12.41%,雖然還是7年收回成本,但業主只掏了30%的資本金就達到了相同的效果。但這時候我們發現了嚴重的問題,以首年項目現金流為例,稅后收入只有1353800元,而如果采用等額本金的還款方式,首年須還連本帶息1988927元,存在635127元的還款缺口,之后4年亦是如此。而即便采用等額本息的還款方式,雖稍微緩解了一些還款壓力,但依舊是入不敷出。
到底問題出在哪里呢?很明顯,是由于貸款期限太短,對于分布式光伏發電這樣的收益率較低但現金流較穩定的投資項目,短短五年的貸款期限顯然不能滿足要求,何況這里假設的只是基準利率,而現在民營企業想要貸款,基本都會在基準利率基礎上上浮30%左右。可想而知,想利用商業銀行的貸款來減輕現金壓力是不現實的。而目前可以提供長達10年甚至15年的基準利率貸款的,只有國開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