嘗試在水溶液中培養晶體
1958年“8·23”炮擊金門后,全國正在“大躍進”的熱潮中,盧嘉錫思考物構專業如何為“大躍進”添磚加瓦。根據當時條件,他想可以人工培養晶體,但國內還沒有人進行過這樣的工作。盧嘉錫查閱文獻后,拿了一本外文參考書,找到張乾二和張炳楷兩位青年教師。晶體培養有許多方式,可以水溶液培養,也可以用水熱法,還可以從熔體中提拉晶體……因為沒有直接經驗,他對兩位年輕教師說,我們還是先易后難,先從水溶液中培養晶體。盧嘉錫讓他們帶兩個學生共4人,一起到漳州設立“晶體生長實驗室”,進行培養晶體的研究。當時條件簡陋,實驗室設在小學,住在天主教堂,吃在專署食堂。
怎么培養晶體?張乾二與張炳楷先好好讀了一遍晶體生長的專著。晶體生長,外人看起來簡單,實際卻很復雜。它涉及熱力學中的相平衡和相變,要了解晶體生長的成核過程,還要考慮溶質的擴散過程、晶體界面的穩定等。要培養什么晶體呢?他們先查看了水溶性晶體的溶解度曲線圖。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度有明顯差別,大的如酒石酸鉀鈉,小的如硫酸鋰,大多數晶體溶解度隨溫度升高而增大。張炳楷看到酒石酸鉀鈉隨著溫度變化很大,心想這樣可能比較容易結晶,就選擇了它。當時完全是白手起家,先用廣口瓶做容器。加熱水溶液要用的電爐,也沒有現成的,只好采購一堆電阻絲,自己動手繞電阻絲,加工成電爐。培養晶體需要24小時連續恒溫條件,當時不但沒有恒溫爐,而且供電條件很差,經常斷電。張乾二把人員分成兩班,輪流值班。先配制過飽和的酒石酸鉀鈉溶液,找一顆比較好的晶種,固定在旋轉棒上,讓晶種緩慢旋轉,隨著晶體的生長,還要不斷添加晶料,保持溶液處于過飽和狀態。但是不知什么原因,晶體一直長不起來,而恒溫槽底部有時會有晶體析出,他們只好再去查參考書。書中提到,過飽和溶液在熱力學上是不穩定的。過飽和溶液可分為“不穩過飽和”和“亞穩過飽和”,但哪里是亞穩區并不明確。
張乾二提出,我們是不是換磷酸二氫銨試試,因為它的溶解度曲線比較平緩,可能比較容易摸索亞穩區。于是一切從頭開始,過了幾天,晶種開始慢慢長大,大家感到十分興奮,這更加強了做下去的信心。大家輪班培養晶體,記錄溫度、濃度等數據。十幾天后,晶體長到三四厘米了,大家發現其晶面有缺陷,這說明晶種一開始沒處理好。經過重新處理,晶種長了二十幾天后,單晶長到了五六厘米長?粗К撎尥傅木w一天天長大,大家的心里有說不出的高興。培養了磷酸二氫銨(ADP)單晶后,再培養另一種磷酸二氫鉀(KDP)晶體。就這樣,張乾二、張炳楷帶領學生克服了一個個困難,在水溶液中培養晶體方面闖出了一條路。情況好轉后,“晶體生長實驗室”遷回廈門大學。在大禮堂邊化學樓設了一間晶體室,晶體組想要培養大一些的晶體,就做了一個較大的恒溫槽。張乾二在內套的培養玻璃缸上面加了環形圈,可使晶種緩緩移動,沿環做公轉,使溶液保持均勻性;另一方面晶種又繞著自己的晶軸進行自轉。先培養更大的ADP和KDP晶體,在引入晶種后,為防止溶液中出現自發結晶,培養晶體的溶液還要進行清潔處理,達到“光學純”(對光束無明顯散射現象)。籽晶經過幾個月的精心培養后,慢慢生長到二十幾厘米長。由于晶體在生長過程中不停地自轉,培養出來的晶面有棱有角、晶瑩剔透。
廈門大學在水溶液中培養出晶體的消息傳開后,山東大學派張克從、蔣民華趕來學習。他們與張乾二、張炳楷一起培養氯化鈉、氯化鉀晶體。雖然有了ADP和KDP晶體的培養經驗,但氯化鈉、氯化鉀須從熔體中培養。將食鹽晶體放在坩堝中加熱熔融,籽晶在熔體上部冷卻,邊旋轉邊緩緩向上提升。但氯化鈉晶體長出來不透明,他們試著改變pH值、在熔體中摻雜,經過多次探索后才有透明的立方晶體出現。張克從、蔣民華老師回到山大后,建立了晶體室。不久后(1960年)張炳楷等隨盧嘉錫到中科院福建物質結構研究所,在那里也建了一個晶體室,積極進行大口徑磷酸二氫鉀的晶體培養。后來物構所又用熔鹽法培養出激光性能極好的偏硼酸鋇(BBO)。這兩個地方后來成為我國重要的晶體培養基地,不僅滿足國內生產需要,還大量出口到國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