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中國營銷界曾經熱烈討論過中國企業到底"應該高調如海爾,還是低調如華為",當時的爭論并未形成統一的結論。但今天人們應該有了答案。資料顯示,2002年海爾集團實現營收720億元,而當年華為是221億元,二者相差500億元之巨。有意思的是,2011年二者同樣相差500億元,不過位次已顛倒過來。
華為真正為人稱道的,并非其營業收入有多高,而是其透明的管理方式。雖然非上市公司,但是華為定期發布業績報告。在中國,這樣的企業僅此一家。海爾則有些不透明,其宣稱"全球白電第一品牌",但其白電業務無論是營收還是凈利潤均不及格力電器。
將海爾和華為相比是有趣的,將張瑞敏和任正非對比也是有趣的。張瑞敏擅長理論建構,從"激活休克魚"到"斜坡理論",從"日清日結"到"人單合一",張瑞敏始終站在中國企業管理的最前沿。而理論顯然不是任正非的長項。迄今為止,人們尚未看到任正非有什么像樣的理論出籠,也沒聽過華為有什么經驗錄入哈佛商學院教材。
如果說任正非有什么令人印象深刻的說法,我估計99%的人會想起那篇近乎"危言聳聽"的《華為的冬天》。"華為沒有成功,只有成長",任正非的話,讓人想起比爾·蓋茨"微軟離倒閉永遠只有18個月"的忠告。任正非甚至不是CCTV年度經濟人物,雖然在大多數人看來,沒有人比他更有資格獲得這一榮譽。
任正非經常提醒自己的一句話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無所不能",這就不難理解他為什么總是躲著媒體。他還說過一句話:"我沒什么本事,所以把CEO的位置讓給大家來坐(華為獨創了CEO輪值制度)."張瑞敏則相反,在海爾,張瑞敏擁有至高無上的地位,是海爾政教合一的領袖,高大得猶如一尊神。
人們曾這樣問:離開了張瑞敏的海爾能走多遠?而人們無需這樣問華為。在人們看來,任正非早就解決了交接班的問題,CEO"輪值"制度,確保接班人不再成為華為的隱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