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志愿開始為氣候保護禁食”
“若非我們,又是誰人?若非今朝,更待何時?若非此地,亦盼他鄉?”(If not us then who? If not now, then when? If not here, then where?)菲律賓代表團長薩諾(Yeb Sano)的質問響徹全場——曾經回蕩2012年多哈會議中心,鑄成氣候談判史上最感人演說。
只是一年后的2013年11月11日,氣候大會移師波蘭華沙,參加談判的各國代表發現自己已置身波蘭國家體育場正中心,2012年見證過的歐洲杯榮耀猶在,現在卻在目睹氣候談判史上的又一幕絕唱。
似乎是一個宿命,2012年,薩諾在多哈氣候大會的閉幕發言正值該國遭遇臺風“寶霞”打擊。一年之后,號稱“史上最強臺風”的“海燕”裹挾太平洋升溫海水,于2013年11月7日重創菲律賓,數萬人命懸一線,直到氣候大會開幕前,薩諾本人的親屬也還無音訊。
“從今天起,我志愿開始為氣候保護禁食,直到氣候進程出現有意義的進展。”在百萬國人食不果腹的關頭,薩諾的這一宣布立即在會場蔓延開來。“禁食”這個對中國人略顯陌生的詞匯迅即成為熱詞,陸續有NGO和政府官員加入禁食行列,以聲援菲律賓及其受災人民。
“如果這就是我們來到華沙的宿命,那么請相信我的代表團。這樣的不幸能否喚起人性?我仍然堅信我們可以阻止這瘋狂肆虐。”面對氣候政治的艱難曲折,以及氣候變化帶來的殘酷現實,誦讀至這篇兩千余字發言稿的尾聲,薩諾不禁哽咽。全場代表起立,會場被持續的掌聲縈繞。應中國代表團程序性要求,全場為這一極端天氣事件中的逝者默哀三分鐘。
華沙氣候峰會就這樣在悲情中拉開序幕。
壞“雨傘”與巴西提案
菲律賓的哭泣,并沒有換來第一周的進展。
既往談判中“越線”最多的當屬包括美國、日本、澳大利亞、加拿大等國家在內“傘形集團”。其內部重量級選手美國的消極氣候立場自不必言,俄羅斯更是在2013年6月召開的年間會上憑一己之力完成對公約執行附屬機構(SBI)的完美封殺。此番華沙磋商,澳大利亞和日本再次從傘形集團中殺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