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會問,這不和小米的節奏一樣?是的,包括聯想在內,最近華為、中興、OPPO、金立等共同掀起了傳統手機廠商“小米化潮流”,開始引進互聯網思維。動機則顯而易見:看到荷包滿滿、人氣爆棚的小米動作頻頻,哪個有志廠商不眼紅?
首先筆者需要肯定的是,將嗅覺是否敏銳放在一邊且不談,起碼這些手機廠商已經意識到互聯網的行業破壞力、以及互聯網如何重塑手機業這些問題,并開始思考了。不可否認,傳統的通信業在互聯網大浪的不斷沖刷下,開始顯露出新的面貌:谷歌能夠收購摩托羅拉移動、運營商的傳統語音和短信業務日漸衰微,數據流量漸增,不得已開始與互聯網公司合資辦IM......如今,通信企業不去理解互聯網,就一定會被淘汰。但嚴格地說,這些手機大廠此前與電商渠道合作、開通微博平臺吆喝產品拉攏用戶等等這些做法,并非是真正意義上的互聯網思維,或者說,他們并沒有領悟到“怎樣用互聯網思維做手機”這種問題的真諦。直到小米的持續火爆,他們的想法才出現了變化。
可以說,小米是目前國內以互聯網方式制作手機的唯一成功者,而他們的成功帶有很多偶然性和必然性因素。簡單說有兩點:第一、創始人雷軍在小米之前,作為金山董事長又身兼天使投資人、投資多個創新型企業的他,有著業內多數人不可及的品牌營銷經驗、軟硬件服務經驗、商業模式的橋接經驗以及互聯網體系資源,這些豐富的經驗和資源,為小米的迅速崛起提供了支撐。第二,主打“高配低價”的小米手機的推出時段,正與用戶大量的換機需求和國內智能手機市場開始井噴式增長重合,才狠狠享受了一把市場紅利。就連雷軍自己都曾承認,“小米有目前的成績,背后85%靠的是運氣”。這也是為什么前有阿里、360、網易、盛大等互聯網巨頭,后有大大小小多個小廠商,他們模仿小米都失敗了的原因。
通信業的變局和小米的成功讓傳統手機廠商的想法有了變化,或許在他們看來,自身多年來積累的硬件制造、品牌、營銷等經驗,如果加上小米模式,恰好就形成了補充,在全球智能手機市場利潤被蘋果和三星賺走、自身嘗試高端手機回報速度慢這些情況下,趟一趟互聯網手機這條河,興許可以有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以這樣的想法為主導,筆者不否認有成功的可能,然而這更是一場冒險,前車之鑒應引起高度警惕,畢竟基因不同,冒然行進的代價會十分高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