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1978年剛從蘭州大學外語系畢業,喜文華就進入了當時正在籌建中的甘肅自然能源研究所工作。從當年的毛頭小伙,到而今聯合國認定的全球太陽能領域杰出貢獻者、南南合作特別貢獻者,喜文華在“利用太陽能,溫暖全中國,照亮全世界”夢想之路上,腳踏實地,一干就是35年。電站,為當時中國太陽能建筑技術的研究積累了第一批寶貴的經驗、資料和數據,也得到了國際有關組織和國家有關部委的認可。1980年,喜文華他們用超前的理念、技術和智慧成功申報了《聯合國計劃開發署中華人民共和國項目》——“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范基地”。他還記得當時資金緊張,條件艱苦,邊學習、設計,邊建實驗室、示范房,就連從火車上卸建筑材料這樣的累活也搶著干;無論寒暑,持續測試各種數據,那種吃苦敬業精神已成為能源所人的精神財富。3年之后的1983年,終于在蘭州市夏官營建成亞洲最大的“太陽能采暖與降溫技術試驗示范基地”,基地擁有10多種不同類型的太陽能建筑,至今仍為海內外所效仿,后來發展成為“亞太地區太陽能研究與培訓中心”,打開了能源所一扇國際科技合作與交流的大門。
據介紹,自從該基地建成,先后有11位國家總統或議長及120多個國家的科學家、政府官員及專業人員來此訪問、參觀或接受技術培訓。
一本世界科技文化領域的“資治通鑒”
1985年10月,喜文華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邀請和國家科委的派遣,代表中國政府赴印尼雅加達參加“亞洲及太平洋地區情報學術研究會”。他在會上看到,美、德、日、法等西方國家出版的有關記載20世紀重大事件,尤其是科技文化方面的內容,有關中國的極少,一些西方國家代表在發言中也對中國的成果不予認可。“當時,我的心被重重刺痛了:在世界這個小小的角落,我們沒有得到公正的評價和應有的尊重。”喜文華當即向會議組織者提出異議,并還當場表明:“將來有一天,我們中國人一定會寫出一本記錄20世紀科技與文化方面的大事記……”
回國后的第二天,喜文華就著手制定編纂“大事記”的預案,并立下誓言:這件事豁出命也要搞成!又自定一條:不完成《大事記》,永遠沒有星期天和節假日……在熬過了4000多個日日夜夜后,1997年,這部近400萬字、有2000多張配圖的著作終于完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