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芯”之痛
據權威數據統計,2012年全年我國芯片的進口額超過1900億美元。這是一個觸目驚心的數字,芯片進口和原油進口的金額幾乎相當,而且,前幾年芯片的進口金額一度曾超過原油。
“目前我國芯片產業對外嚴重依賴,國內約有八成的芯片需要進口,其中高端的幾乎全部要進口,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的電子產品需要看他人臉色行事。”一位業內人士表示。
在整個電子產品中,芯片不僅是設備的核心,也占有很大的一部分成本。對于產業來說,芯片的輻射效應十分明顯。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測算,芯片1元的產值可帶動相關電子信息產業10元產值,帶來100元的GDP。
正因為如此,歐美發達國家一直對芯片領域十分重視,上世紀以來,產業內誕生了英特爾、AMD、ARM等巨頭。芯片行業同時也是個需要巨額資本支持的行業,僅英特爾2013年的資本支出就高達130億美元,占到每年收入的15%左右。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中國的芯片產業起步晚、底子薄,早年的大型芯片如龍芯遲遲無法產業化,關鍵設備、原材料等長期依賴進口。從產業分工來看,國內從事芯片業務的企業以代工居多,創新能力不足,從業人數規模與研發實力和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的身份嚴重不匹配。
創“芯”之艱
新千年以來,國家陸續出臺政策扶持我國的芯片行業。2000年6月,國務院頒布《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明確兩個目標:力爭到2010年使我國軟件產業研究開發和生產能力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平,并使我國集成電路產業成為世界主要開發和生產基地之一;經過5到10年的努力,國產軟件產品能夠滿足國內市場大部分需求,并有大量出口。2011年2月,國務院又頒布《進一步鼓勵軟件產業和集成電路產業發展的若干政策》,從財稅、投融資、研發、人才、知識產權多個方面進一步推動產業發展。點擊查看更多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