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如佛山市委書記李貽偉所指出,在勞動力、原材料成本不斷上升的大背景下,用技術來降低生產成本,提高生產效率是一個好辦法。作為全國唯一的智能制造試點,順德工業機器人正以通過發展“智能裝備”、建設“智慧工廠”、研制“智能產品”、打造“智慧服務”,為中國傳統制造探索一條轉型新路。而本屆智博會所展出的數百種智能產品和服務則讓大家看到了這樣一個新制造時代的來臨。在這個時代,工業機器人而不是數量龐大的農民工將成為生產的“主角”。
但不得不指出的是,目前順德工業機器人雖然走在廣東前列,但仍有許多需要完善提升之處。縱觀整個智博會,順德工業機器人主要集中在拋光、打磨、焊接、沖壓等工業生產環節,這些環節都是制造行業的基礎共性環節,幾乎可以應用到所有制造企業,市場前景廣闊。但仔細研究即可發現,這些工業機器人研發的背后,基本仍是為適應工業化大批量生產服務的。
大批量作為工業化生產最為顯著的一個特點,最早開始于上世紀20年代。當時,在“科學管理”影響下,尤其是提出“互換性”、“大批量生產”和“傳送帶”應用前提下,工業界將管理思想與當時的電氣化、標準化、系列化結合,從而形成了“少品種大批大量”的剛性生產模式。這種模式生產效率高,單件產品成本低,為社會提供了大量的產品,推動了工業經濟的發展,其中美國的“福特制”就是最為典型的代表。
但是,這一生產模式的一個基礎環境是“賣方市場”,是以損失產品的多樣化,掩蓋產品個性為代價的。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無論是中國經濟還是全球經濟,極其豐富的產品讓世界正逐步進入一個“買方市場”,也讓企業的生產模式悄然發生變化,產品越來越復雜、個性要求越來越高,而訂單也開始進入小批量的時代。
這種特點在電商時代變得更為明顯,產品的生命周期在縮短,更新換代加快,每天都有層出不窮的新品面世。而3D打印技術的成熟,也開始讓個性化、定制式生產進入一個新階段。針對這種特點,企業界早已開始推行“柔性生產模式”,即主要依靠有高度柔性的以計算機數控機床為主的制造設備來實現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方式,以適應需求多變的市場。
很明顯,順德工業機器人還沒有進入到這一階段。因此,如何從剛性生產模式走向柔性生產,應該成為順德智造的一個努力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