饑餓營銷——按鈕被疑虛假,“熱情”會不會虛假?
伴隨小米電視搶購,輿論漩渦、業界罵戰、“米粉”搶不到產品又愛又恨的情緒化吐槽……這些在小米手機發售時出現的場景,再次重現。一路以來,這些都被看做小米保持公眾高關注度、甚至引領業內話題的“法寶”。
在搶購失敗后,技術派網友“TNITF”發微博稱,搶購頁面上的“搶購”按鈕形同虛設,因為按鈕并沒有經過post請求,而直接生成了“售罄”的頁面,“所謂的按鈕只不過是把搶購熱情高漲的提示框顯示出來罷了”。
針對上述質疑,小米公司相關負責人回應稱,關于網友對“搶購欺詐”問題存在誤解,由于搶購人數眾多,為了減輕服務器壓力,保持購買過程順暢,小米會對搶購流量進行分流,但不存在“欺詐”和“作弊”。
對于被一貫指責“饑餓營銷”,小米方面則保持了慣用的說辭:產能不足、“供不應求”,“賣電子產品和賣海鮮一樣,沒有人敢捂著不賣,因為行情變化太快,有貨不出要冒著極大風險,而這種風險在整個消費電子行業中都沒有人敢去承擔。”
實際上,3000臺小米電視對于龐大的市場而言,近乎九牛一毛,搶購成功是小概念事件。只要這個產品不是太差,快速售罄也是意料之中的。
無論此前的小米手機,還是小米電視,價格一直是打動消費者、燃起購買沖動的主要因素。從誕生那一刻起,小米走的就是“發燒+平民”的品牌路線,一時滿足了無數“囊中羞澀”的年輕人追趕科技和時尚潮流的樸素愿望,小米也得以與“年輕”“時尚”“叛逆”等概念相關聯。再配上“擠牙膏”式的供貨,“米粉”總在排隊,饑餓營銷得以“屢試不爽”。
通常,一些電子消費產品在上市伊始,價格往往虛高,然后一路跳水,而小米模仿蘋果,在換代前基本保持上市價格進行銷售。這等于告訴消費者:過段時間再入手也沒有便宜占,第一時間嘗鮮算是花同樣的錢提前享受了。
小米缺貨因為“沒米”?
小米電視真的便宜嗎?記者在一些電商網站看到,日韓品牌和國內電視品牌的同類尺寸電視,如不考慮智能模塊和系統因素,47英寸的液晶電視賣2999元并沒有到“石破天驚”的地步,一線品牌中價格相近的同檔產品比比皆是。
互聯網電視的粉絲、廣州市民王先生說,花兩三百元買個互聯網電視盒子,傳統電視能達到與互聯網電視同等的視聽效果。最關鍵的是,一旦電視內置了智能系統,硬件升級的空間微乎其微,而外置的電視盒子則靈活多了,而且升級換代成本相對較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