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初,TCL先后并購湯姆遜彩電業務和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正式邁開“國際化”步伐。如李東生所言,國際化沒有坦途:2006年上半年TCL凈虧損7.38億元,全年被曝虧損20多億元。
經過十年打拼,2013年半年報數據顯示,TCL集團收入390億元,同比增長近32%,其中海外市場增長38%,高于國內約12個百分點,電視銷量全球排名第三,以7.3%的全球市場份額超過了索尼,核心業務主要銷量的增速都在20%以上,“遠遠超過多個國家的GDP增速。”
李東生:未來TCL代工業務將完全獨立
回顧十年國際化征途,從產品代工到海外市場品牌自營,TCL如何在競爭激烈的彩電、家電業扭虧為盈?未來十年,又靠什么揚帆起航?面對強勁的韓國三星、LG等競爭對手,該如何應對?
10月11日,李東生在成都舉行的TCL集團全球合作伙伴大會間隙接受了《每日經濟新聞》記者的專訪。
國際化成敗在企業能力
NBD:TCL從產品代加工到代理品牌、再到品牌自營,十年間最大挑戰是什么?
李東生:最大問題在于企業自身能力的提高。一方面,TCL現在海外業務團隊大部分是從國內業務團隊培養起來的,管理團隊核心以中國人為主,他們成長的過程也是企業國際化能力提升的過程;另一方面,通過國際化業務拓展,特別是大的跨國并購,也幫助TCL在能力、觀念、文化等方面引入更多國際化因素。
NBD:為什么你認為最難的不是“行業競爭白熱化”?
李東生:這些都是客觀存在的,你無法改變,只能提升自己。中國產業競爭力提高,給中國企業國際化創造了條件,中國已然是大部分消費電子產品的最主要產地,企業應該好好利用這一大環境優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