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3D打印,是增材制造的俗稱,其核心是數字化、智能化制造與材料科學的結合。與傳統上對原材料進行切削的減材制造方法正相反,3D打印的過程好比用磚頭砌墻,逐層增加材料,最終形成物件。制作,成本可能只要100元;如果委托工廠,也許要花1萬元。目前尚未顛覆傳統制造業——傳統制造業的規模效應依然占據優勢,但前者正慢慢搶走市場份額。
3D打印對傳統制造業是否真有如此強的殺傷力?
目前,3D打印的產值在全球制造業中所占份額仍然微不足道。2011年,全球3D打印市場規模為17.1億美元,僅占世界制造業總產出的0.02%。但是,技術革命不會因為新技術的出現而立刻發生。中國科學院自動化研究所研究員王飛躍認為,其個性化制作的屬性與“長尾效應”不謀而合,通過滿足那些細分的、較小的市場,最終會累計出明顯的利潤。
哈佛商學院教授克萊頓?克里斯坦森(Clayton Christensen)所提出的顛覆式創新理論也表明,新進入者如果抓住市場的特殊需求,進入邊緣應用領域,當它的技術不斷改進直至被主流市場所接受時,便會替代傳統技術軌跡晉升為主流技術。
從長遠看,這項技術最終將給工業生產和經濟組織模式帶來顛覆式的改變。
事實上,就3D打印的理論研究而言,中國與國際水平相差不遠,但將整個產業所涉及的材料、機械、數控、軟件等諸領域集成起來做出一個商品時,差距的鴻溝就直面而來。
3D打印技術未來的發展空間,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是否有完整的產業鏈支撐,包括設備制造、材料、模型軟件,以及服務商。
胡爾已經清楚地看見了這一點,并著手進入產業鏈整合的階段。
2012年初,胡爾以1.355億美元現金收購了頗具科研實力的Z Corp和Vidar Systems公司。其合伙人雷切特勒表示,行業整合將使3D Systems有更多的精力進行全方位的研發。公司將6%-7%的營業收入和20%的員工投入研發,其中技術、材料、產品各占三分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