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身上,比如前酷六網創始人李善友的《華為身處“創新者的窘境”,而渾然不覺》,知名IT記者冀勇慶的《別了,任正非講話》。,企業業務對手是思科,這兩個企業都不是互聯網企業。在手機領域,小米代表的是互聯網企業的生產方式,而華為是傳統手機制造企業的代表。化是互聯網的特征,華為對員工之間的平等很看重,全員持股則表現了創始人的奉獻意識。但是華為的商業模式還是在賣機器,從這個角度看,缺一些互聯網思維。
田濤則認為,正是擁抱互聯網和互聯網文化,使得華為過去20多年來快速發展,取得了今天的市場地位。互聯網精神的本質是開放,華為應該是中國最開放的企業之一,無論從它的研發、市場,還是組織變革、員工構成、內部文化等各方面看,都是充分開放的。唯有對媒體的開放相對較晚,這和它的開放的漸進性戰略有關系。互聯網思維的本質是一種用戶導向思維,華為追求將用戶需求做到極致,在整個組織中,無論是組織思維、組織文化、評價體系、獎懲體系,都堅守一點,誰為客戶需求去努力奮斗,誰就是公司的貢獻者,誰就可以得到提拔,可以得到更好的獎勵。
以下為華為顧問、《下一個倒下的會不會是華為》聯合作者田濤演講整理:
過去一兩年,中國掀起了一股互聯網熱潮,而且是區域性而非世界性的,比如,中國的互聯網金融走的比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都遠。去年下半年以來,管理學界、包括企業界更是進入一種全面焦慮——互聯網將要掃蕩一切,誰不沾網誰就要完蛋。
具體在華為,在內部也有爭論,有人認為華為沒有互聯網基因,所以如何如何,也有另外的人說,華為文化就是互聯網文化,更有人認為,互聯網文化就是華為文化,這是幾種很耐人尋味的極端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