幾個月后,國內的一些電商平臺也開始銷售那款打印機,據李溪回憶,網上的售價為一萬五千元左右。
“3D打印機早就有,但早期那種以金屬為打印材料的打印機,價格可達幾十萬元甚至上百萬元,F在以塑料為打印材料的打印機,從幾千元到一兩萬元不等,普通人也能玩兒得起了。”李溪說。除了“玩兒”3D打印的人,李溪還看到過不少愛好者自己組裝打印機。
李溪的工作需要經常做很多模型,所以,他最初購買3D打印機是想用來打印模型的,但李溪卻意外地發現打印品的外形比較粗糙,根本無法用于工作。有一段時間,那臺打印機被擱置,直到李溪被小時候玩兒過的老玩具所吸引。
互聯網思維下的“新玩兒法”
自己攢機器,用來打印出更多有創意的物件。
“我是個‘80后’,到了開始惆悵和懷舊的年齡。跟同齡的小伙伴聊起那些年玩兒過的玩具,不免就唏噓起來。”李溪說。“我們小時候玩過的兵人、變形金剛、不倒翁,都帶著那個時代的特點。現在孩子的玩具科技含量很高,但不如我們那時候那些能拆的玩具—過去我一看到玩具就想拆開看看原理,每當拆開后看到玩具內部齒輪咬合的情形,我就覺得那真是飽含技巧和智慧的設計。現在孩子的玩具,即使拆開也不知道是如何運轉的。老玩具有我們太多的回憶在里面。”
一直以來,李溪都為很多老玩具的消失或者難尋感到遺憾。2013年,他在網上買到了幾個老玩具,忽然萌生了用3D打印機改造老玩具的想法。“我買來的那些玩具,做工都挺粗糙的,但這并不影響它的好玩兒。我的3D打印機雖然精度不高,但老玩具本身也不需要太高的品質,”李溪說,“3D打印技術現階段雖然還不成熟,但最早的個人電腦不也只能畫個叉叉、圈圈而已嗎?做不了‘高大上’,我們就徹底玩兒鬧一把,做現階段能做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