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網訊 “市場認可度不高、融資難、項目回款不及時……從事節能服務真的需要一顆強大的內心。”身為一家已做成19個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民營節能企業的負責人,山東永能節能環保服務有限公司董事長王彥洪回憶起過去三年多的創業經歷感慨良多。這位瞅準節能產業商機毅然棄文從商的中年人,如今已背上了幾千萬元外債。不需要使用單位掏一分錢,推廣起來應該不難。為抓緊積累業績,王彥洪那段時間幾乎天天跑企業找客戶。然而,出乎意料的是,很多企業對合同能源管理模式不“感冒”。“說服一個客戶采用節能技術,遠比在山大工作時發一篇核心期刊論文難得多。”在向客戶推薦產品項目時,對方經常會問:“目前節能量檢測和認定辦法很不成熟,你們如何保證節能效果?在沒有第三方評估機構的前提下,你們使用設備所產生的節能量如何計算才更加客觀真實?”而暫停生產,同時他們也懷疑合同能源管理項目是否能夠如約履行,與其冒險找“外人”參與生產節能,還不如維持現狀比較好。處處碰壁貸款回款都很難,無奈墊資5000多萬
在多次碰壁之后,王彥洪意識到,與其全面撒網不如集中力量突破一個領域。他利用在大學工作期間積累的人脈關系以及強大的科研團隊優勢,成功說服省內幾個中型煤礦負責人,試驗上馬余熱綜合利用項目。“說實話一開始心里也在不停打鼓,因為礦井節能不僅涉及成本問題,還關系到礦工生命安全,實踐證明,永能設計的礦井余熱利用方案節能效果和安全性能均佳,然而隨著合作項目越來越多,回籠資金難成了擺在企業面前的一大難題”。
“合同規定,企業必須每季度向節能公司支付一次費用,但企業老板往往找各種理由拖欠支付。”王彥洪說,使用合同能源管理項目的單位多數都比較“摳”,他能做的就是通過發律師函等各種手段催繳款項,出于雙方長期合作以及安全等因素考慮,不可能停止運行節能設備。“這種兩難境地讓我們經常出現資金鏈斷裂,無力上馬更多項目。”他表示,為維護項目運行,公司已投入7000多萬元,除銀行少量貸款外,剩余5000多萬元是他找親朋好友借的。
“再難也得堅持下去,我不是一個純正的商人,但我知道只要技術過硬就不愁沒有客戶和市場,我對這個行業還是充滿信心。”王彥洪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