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據美國媒體網站5月22日報道,中國第二款五代戰機殲-31(殲-20被認為是第一款)已經試飛。報道認為,該型戰機由于大量運用3D激光打印部件,不但重量大大降低,而且工藝制造水平飛速提升,其先進的空氣動力結構和隱身性能可以與美國的F-22、F-35相抗衡。對衛星設計和制造流程進行全面升級改造,以生產美軍買得起、性能優越的軍用衛星。技術呈現出了深度開發和高效運用的前景。但這并不能夠說明人們設想的“第三次工業革命” 在軍事領域已經全面發酵。歷史經驗表明,單純的技術突破不足以造成革命性的變化,決定性的酵母因子是對新技術的創意性運用。和其他制造工具,士兵可根據戰場上遇到的特定需要,迅速制造出塑料、鋼、鋁制零件。
對3D打印技術的應用前景,我們持樂觀態度。但問題在于,人們往往把3D打印技術作為縮短研發周期、降低生產成本的產業機器,而不是推動變革創新的平臺,單純地追求產業效益,嚴重遏制了技術創新潛能的發揮。
之所以出現產業前景可觀、而創新態勢不明的現象,有人提出主要是因為技術處于起步階段,一些瓶頸因素無法排除。如3D打印技術要使用不同的材質,但由于各種材質的熔點不同,因此,無法在一個制造箱中完成整個武器系統的打印和組裝。
這不是理由。隨著技術的發展,工藝方法不是問題。眾所周知,銅作為導電性能良好的金屬,被廣泛用于武器裝備尤其是電子線路的制造,先前受熔點影響很難作為3D打印耗材,融合納米技術后,問題很輕松就解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