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訊:重振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是新一屆奧巴馬政府發展經濟的重要策略。在政策推動下,美國一些產業資本相繼從中國等國家回流美國,美國制造業產能出現“回歸”趨勢。在美國這個“完全”由市場配置資源的“小政府、大市場”國家,政府的產業政策是如何發揮資源配置作用的?其設計思路值得轉型期的江蘇借鑒。
美國“制造業回歸”政策成效顯著
20世紀80年代以后,美國制造業逐漸向海外轉移,美國重點發展房地產、金融、服務業,美國經濟的“去工業化”程度不斷加深,結構性矛盾不斷凸顯。
2008年,美國金融危機爆發,隨之席卷全球。當年,雷曼兄弟宣布破產,美林證券被收購,包括通用、福特、克萊斯勒等汽車巨頭在內的大量企業瀕臨破產狀態,美國全年經濟增速降至2%,12月失業率躍升至7.2%,創15年新高。
這場危機暴露了虛擬經濟的脆弱性,美國重新意識到實體經濟尤其是制造業的重要性。2009年6月,奧巴馬政府正式提出重振制造業戰略,明確表示重振美國制造業,應成為美國經濟長遠發展的重大戰略。由此,美國一系列“制造業回歸”政策出臺。
在相關政策刺激下,美國跨國企業回歸本土意向持續增強。2013年9月底,波士頓咨詢集團公布一項200家大型美國跨國企業的調查結果顯示,營業額超過10億美元的企業中,54%的企業正積極考慮把制造業務從中國回遷至美國,較2012年初調查的37%增長了17個百分點。其中,計算機和電子企業回遷傾向突出。
美國“制造業回歸”政策對美國本土實體經濟產生的積極影響也逐步顯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