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名為霧霾天氣智能探測儀,是專門用來探測霧霾的儀器。發明者是一名在校本科生,她用多年的時間來開發這種儀器。它不僅能準確“讀”出霧霾天南京人的“視力”情況,而且還能夠分辨出一場霧霾天來臨時,能見度的極速下降,究竟有多少是霧粒子在起作用,有多少是霾粒子在起作用。這為大范圍實時監測霧霾天氣提供了可行性。能見度探儀器有一只相對而視的“眼睛”,王成芳說,這兩只眼睛都安裝有“紅外線”裝置,它們共同捕捉兩個紅外線“眼睛”之間的團空氣,然后利用紅外裝置“透視”其中的污染物粒子的粒徑大小,成分,而對于空氣中的污染物粒子的消光系數進行精確測量,從而能夠精確推算出我們肉眼能夠看到的精確的能見度。這個能見度探測儀的一個好處是,不僅能夠取代人眼直接探測灰暗的天空究竟能看多遠,更重要的是,它能夠分清南京模模糊糊的天空究竟是由什么樣的顆粒物在起決定性作用。前研發出來的能見度實時監控裝備,在終端可以實時顯示能見度信息與能見度-時間曲線,這將為氣象專家提供清晰具體的預報信息。
在氣象預報領域,霧霾提前預報一直是個難點,氣象專家介紹說,霧霾在氣象學上區別很大,雖然它們都會造成低能見度的狀態,但是實際上除了濕度條件以外,霧霾的構成是非常復雜的,比如,由于氣溶膠污染物濃度較高會造成霾,而它的成分是非常復雜的,在我們頭頂的天空中,氣溶膠的主要化學成分包括有機物、硫酸鹽、硝酸鹽、銨鹽、黑炭、重金屬,還有一些其他元素。同時,數值預報需要考慮的條件和因素也很多,包括能見度等的監測、預報難度比較大。
可見,在我們頭頂的天空已經不是原本空氣清新的藍天,而是名副其實的毒瘴,在漫長的時間積累中一步步殘害我們的身體。這也引起我們對于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矛盾的反思,若是要恢復藍天碧水相關部門要抓緊制定政策去整治環境,而科學也能改變我們的生活,更多的儀器將會運動到治理環境的大潮中。